鲁迅形象相关论文
尽管鲁迅在被“经典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启蒙鲁迅”“政治鲁迅”与“人间鲁迅”的演变轨迹,但其本质并没有脱离“经典鲁迅”所召唤......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所塑造的堂吉诃德形象,进入现代中国语境后变异为两种相反的面相,一是通过理论和创作中的自我指称和他者......
本文围绕着国内学界对“竹内鲁迅”的接受现状,产生了对当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在梳理整个中国鲁迅研究两个传统——“左翼鲁迅”传统......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
如果让人们想象鲁迅形象,恐怕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是那个很经典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而且只能想象出这一种鲁迅形象。很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对他的译介和研究长盛不衰。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等人......
摘 要 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美等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形象的塑造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他们共同认定鲁迅作为文学家或作家的身份......
鲁迅从“五四”到左翼的转向,并非既往研究所说的“不变”或者“突变”,实际上在1920年代的短短十年里,他的社会形象经历了“新文......
本文对1936年到1949年上海《大公报》79篇和重庆《新华日报》108篇关于纪念鲁迅的报道和纪念性文章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企图梳理鲁......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
本文主要采用阐释学的方法,以不同时期产生的鲁迅传记为蓝本,考察鲁迅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建构,以及在鲁迅形象建构过程中随着国家意识形......
“鲁迅形象”是一种被建构的话语,在鲁迅形象的塑造中,从对鲁迅的渴望,到对鲁迅的神化,再回落到重归鲁迅,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鲁迅......
萧红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杰出作家,两人比较,有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他们与鲁迅先生曾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对鲁......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许,鲁迅病逝于上海.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万分悲痛”的好友许寿裳认为鲁迅的逝世,令“青年失其导师.民族丧......
《两地书》是鲁迅先生颇为重视的一部著作.它不仅是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爱的见证、留赠海婴的礼物,更是其自身形象的“真实”记录.虽......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堂吉诃德》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对《堂吉诃德》一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既产生了......
与一般意义的传记不同,精神传记对传主有相当程度的挑选,思想经验丰富才具备被发掘的精神资源.一个思想家、文学家的传记,更具魅力......
新时期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语文课程改革,相应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了改革、重编。在这些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中,鲁......
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成为学界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随之而来的对于鲁迅形象重构的研究也蔚为大观。然而这其中却几乎没有研究......
鲁迅先生是中国人的脊梁,鲁迅先生一贯以匕首投枪式的文章风格,直指人性中的"小",这使得学生在对鲁迅先生的文本解读中能够获得精......
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又走过了30年的历程。对于这30年鲁迅研究的总结、清理与再思考,已经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工作。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
将鲁迅拍成电影,是文革前17年鲁迅形象塑造工程的重中之重。在塑造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鲁迅形象这个任务面前,与媒体报道和学校教育相......
一、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中鲁迅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的人生经历;2、整体把握《朝花夕拾》中的鲁迅......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多以儿童简短质朴的口吻来叙说童年生活, 充满了童心童趣, 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作者借用这种叙事方式,......
当代中国人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主要通过阅读鲁迅创作的文本,自从鲁迅登上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形象就是被他自己所书写的。然而,书写和阅......
鲁迅以及如何认识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是一个值得不断被探究的问题。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对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形象"议题内含了融通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的话语实践,必须夯实在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中才能开掘其内在的深层意蕴。鲁迅形......
上海时期是鲁迅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上海这一“都市场域”之中,中国共产党及左翼、国民党右翼、自由主义文人等几股主要力......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
鲁迅是二十世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资源,当深入探究其内核时,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形象在不同的话语模式中是不尽相同的。通......
鲁迅的思维意识中始终潜存着一种辩证的否定意识,它深嵌于鲁迅关于自我及其归宿的认识中,沉淀在鲁迅关于个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我在北大上课,每年都要讲鲁迅,每年我都感到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的学生对鲁迅作品表现得很厌烦。调查后我发现是中学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
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发生巨大转变,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被拉下神坛,重新回到民间。2004年初,林贤治《人间鲁迅》的再次修......
鲁迅形象研究的问题,从形而上层面来看,是国民思想自由与民族精神成熟发展程度的衡量;从形而下层面看,是国民实际参与社会政治、经......
在解放区文学走向体制化的进程中,建构符合政党意识形态要求的"文学大师"是其最基本的方式,"鲁迅"就是中国共产党建构起来的符合政......
20世纪50年代,王瑶、丁易、刘绶松等人的较具代表性的新文学史著,努力按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建构了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旗手......
20世纪80年代,在黄修己、唐弢以及钱理群等人的现代文学史著中,建构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此时,他们试图还原鲁......
作为一种用编年体裁记载谱主生平事迹的著作,年谱的主要功能在于从中既能“知人”,也能“观世”。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鲁迅曾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