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其思维发展的深度和方向,并影响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出现的两类错误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学生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解题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逻辑性错误
1.计算错误:解决问题过程中因计算错误而导致的失误。
2.数量关系理解错误:由于没有充分理清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而导致的差错。
3.思维定式错误:学生错误使用了过去的解题习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二)习惯性错误
1.抄错或看错题目: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看题不仔细,抄错或看错题目。
2.畏惧心理:当看到内容偏多、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学生往往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静下心认真解题,计算过程草草了事。
3.学习习惯差:学生一直没能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感知理解。如在讲“倒推策略”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小明从家出发去新华书店。沿途经过了电影院、体育馆、公园,最后到达新华书店。那现在小明要回家,你能帮小明找到回家的路线吗?”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很快找好了路线。笔者趁机说:“其实刚才同学们就用到了我们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倒推,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策略!”从而顺利过渡到接下来的教学中。
(二)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题目讲解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过程,加强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策略有画图、操作、列表、转化、倒推、假设等。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以便快速、正确解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在无形之中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知道是用长乘以宽,同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以高。这样一来,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模型,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借助操作内化,强化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笔者出示例题:5个小朋友一起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要求学生将这一过程用小圆片摆出来。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得出结论:5个小朋友一起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笔者继续提问:“这些小圆片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还可以表示“有5只蝴蝶,飞走2只,还剩3只;公交车上有5人,下去2人还剩3人”等。学生建立了这样一个思想模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快速思考。
(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联系实际,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感到非常亲切。如教学“假设策略”时,笔者出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一下子被问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所吸引,开始了自主探究,最终探索出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明白学习数学充满无穷的乐趣。
(四)开展小组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合作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相帮助,进行明确分工,在思维碰撞中成功解决问题。交流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如教学“简单的周期”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规律:每3盆一组,每组的摆放顺序是蓝黄红。接着提问:“老师很想知道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学生给出的方法很多,有用文字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画图的,还有计算的,等等。在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笔者提醒学生在聆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解题方法进行完善。
(五)培养学生形成验算习惯
验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完题后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用列表解决求两积和(差)”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算出答案后,笔者进一步追问:这个答案正确吗?以此引出验算的必要性,同时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学生在检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课本为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一、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出现的两类错误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学生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解题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逻辑性错误
1.计算错误:解决问题过程中因计算错误而导致的失误。
2.数量关系理解错误:由于没有充分理清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而导致的差错。
3.思维定式错误:学生错误使用了过去的解题习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二)习惯性错误
1.抄错或看错题目: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看题不仔细,抄错或看错题目。
2.畏惧心理:当看到内容偏多、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学生往往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静下心认真解题,计算过程草草了事。
3.学习习惯差:学生一直没能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感知理解。如在讲“倒推策略”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小明从家出发去新华书店。沿途经过了电影院、体育馆、公园,最后到达新华书店。那现在小明要回家,你能帮小明找到回家的路线吗?”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很快找好了路线。笔者趁机说:“其实刚才同学们就用到了我们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倒推,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策略!”从而顺利过渡到接下来的教学中。
(二)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题目讲解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过程,加强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策略有画图、操作、列表、转化、倒推、假设等。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以便快速、正确解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在无形之中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知道是用长乘以宽,同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以高。这样一来,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模型,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借助操作内化,强化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笔者出示例题:5个小朋友一起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要求学生将这一过程用小圆片摆出来。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得出结论:5个小朋友一起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笔者继续提问:“这些小圆片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还可以表示“有5只蝴蝶,飞走2只,还剩3只;公交车上有5人,下去2人还剩3人”等。学生建立了这样一个思想模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快速思考。
(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联系实际,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感到非常亲切。如教学“假设策略”时,笔者出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一下子被问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所吸引,开始了自主探究,最终探索出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明白学习数学充满无穷的乐趣。
(四)开展小组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合作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相帮助,进行明确分工,在思维碰撞中成功解决问题。交流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如教学“简单的周期”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规律:每3盆一组,每组的摆放顺序是蓝黄红。接着提问:“老师很想知道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学生给出的方法很多,有用文字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画图的,还有计算的,等等。在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笔者提醒学生在聆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解题方法进行完善。
(五)培养学生形成验算习惯
验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完题后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用列表解决求两积和(差)”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算出答案后,笔者进一步追问:这个答案正确吗?以此引出验算的必要性,同时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学生在检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课本为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