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st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研究”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阐述学生在“小研究”学习材料的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归纳,获得知识,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小研究”学习材料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实践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04
  “小研究”学习材料作为自主学习的载体,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并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的数学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迅速成长,还能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下面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谈在教学中运用“小研究”学习材料的实践与思考。
  一、多法探求:自主中寻求突破
  【教学片断1】认识公倍数的概念后——
  师:请大家一起研究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完成小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没有什么要和大家交流的?
  生1:我用列举法找6和9的公倍数,我先列举6的倍数,再列举9的倍数,在这个基础上找它们公有的倍数。
  生2:我也是用列举法求6和9的公倍数。不过我是先列举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这样的数就是它们公有的倍数。
  生3:我赞同先写出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不过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便一些。我是先把9的倍数列举出来,再在其中找6的倍数。
  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4:三种方法都采用了列举的方法,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都是先从小到大列举并确保没有遗漏,再找出相同的数。虽然列举的方法不同,但结果一样。
  生5:我觉得先列举较大数的倍数,从中再找较小数的倍数,能更快一些。
  师:同学们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找出来的公倍数应该是相同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6:我利用百数表,先圈出了6的倍数,再圈出了9的倍数,然后找出共同圈出的那几个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生7:我是在数轴上找的,我也找到了6和9的倍数。
  生8:我在预习的时候查到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老师也带来了你提到的“韦恩图”,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8:我们先画两个椭圆,两个椭圆有一部分相交在一起。相交的部分填的是6和9的公倍数。这一部分里的数是6的倍数,但不是9的倍数;这一部分里的数是9的倍数,但不是6的倍数。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9: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吗?
  生10:可以借助韦恩图回答生9的问题。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8是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其他的公倍数都是18的倍数。
  生11:你的回答是对的。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其他公倍数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生12:两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证明。如6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30,60、90也是6和10的公倍数,60和90也是30的倍数。
  生13:在今天的研究中,我发现可以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但找不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生14:我赞同生13的观点,因为每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有两个数的公倍数肯定有无数个,没有最大公倍数这个说法。所以画“韦恩图”时,省略号不能丢掉。
  生1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存在密切的关系,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进行了探究、讨论、发现、交流、补充等活动。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建立新概念的过程。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倍数,“小研究”学习材料恰好提供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平台,因此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到幕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验证,使学生主动参与并沉浸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获得对公倍数意义的深刻理解,体验获取新知所带给他们的快乐。汇报并展示后的比较,再次启发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梳理,弄清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突出了对公倍数意义和找公倍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韦恩图的呈现,更简要地揭示了两个数的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找两个数公倍数方法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辨析明理:比较中寻求规律
  【教学片断2】学生初步建立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后——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谁来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生1:我是这样分的:5和15、21和7、11和33、60和12、12和1为一类;3和5、8和9、4和15为一类;4和6、10和15为一类。你们觉得我分得有道理吗?请大家提问题。
  生2:你将5和15、21和7、11和33、60和12、12和1归为一类,是不是因为这里的每组数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所以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的较大的数?   生3:我确实是这样考虑的。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将3和5、8和9、4和15归为一类吗?
  生4:我也发现3和5是互质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积。我还发现两个数的积和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积是相等的。请大家课后想办法证明我的发现。
  生5:我来补充,4和6、10和15归为一类,它们这两组数没有刚才两类数的特点,所以单独归为一类。
  生6:我还发现,两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质数的乘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比如,8和9、9和10,它们都是互质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一定是它们的乘积。
  ……
  怎样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使学生徜徉在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中,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提供了观察思考、讨论研究的平台。学生在“小研究”学习材料的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自主归纳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规律,加深了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约分、通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间,学生还展开了富有个性的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猜想,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课后去想办法研究……这些精彩瞬间,无不彰显着“小研究”学习材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只表现在“问题串”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上,更在于其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使他们得以展开富有个性的思考,而这往往又是课堂上仅通过师生对话难以实现的。
  三、灵活运用:分层中寻求超越
  【教学片断3】
  (学生用多种方法找出答案,教师组织反馈和讲评)
  师:他们再次相遇应该是几月几日?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1:4和6的公倍数依次是12、24……再次相遇的时间是1月13日。
  师:求他至少要伐多少根木头,就是求什么?你能很快找到答案吗?
  生2:求他至少要伐多少根木头,就是求6和7的最小公倍数,6和7是互质的两个数,所以,至少要伐42根。
  师:你认为“光头强”有永远不掉下陷阱的策略吗?
  生3:没有,无论每次跳多远,都能找到这个数与10的最小公倍数。
  生4:在12米掉进了陷阱,说明每两个陷阱之间的距离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所以,陷阱之间间隔的米数可能是这6个数中的一个。
  ……
  练习的设计力图体现题材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层次性与结构性,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能够带着兴趣进行分析与交流、讨论与计算,在交流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纠正、融合,从而达成共识。“跑步训练”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思考方式,或借助月历列举,或通过表格列举,或直接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些都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丰富体验,感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价值。“排木料”问题能够让学生自觉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陷阱”问题更是在呈现问题的同时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自觉从数学的角度展开思考讨论,促使学生准确把握现实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加深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浓厚,探究过程中既不积极主动,也缺乏合作意识,且探究结论并非由学生自主构建得出,而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由此导致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的。那么,如何让探究学习更为有效呢?下面,我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谈话
“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问题探究的课堂,是高效达标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巧借问题情境,自主破解问题;践行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愉悦。  一、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创设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创设游戏
[摘 要]翻转课堂对现实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形式特征与本质内涵,唯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获得切身的体会。以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从课前先学、课中共学、课后思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 角的认识 课前 课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07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给定的一個方向辨认出其他几个方向。在教学“认识方向”时,应先引导学生认识现实情境中的方向,然后再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最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方向的认识。  [关键词]认识方向;现实情境;平面图;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43-01  在新课标中,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和教学需要创设出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目前,情境教学已然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亮点和价值在于能够巧妙有趣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在课堂中,从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起数学来事半功倍。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发现知识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带有小悬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教基[2010]127号)要求,遵循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学校从2011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尝试,将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化为关注学生全程学习的评价,采取“达标 优秀”的评价方法,对于两个年级数学学科评价内容进行分类,评价时间分阶段,评价形式多样化,附加“达标免试”“达标复试”“优秀选试”
[摘 要]周长和面积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重要量度。就求阴影部分的周长错误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进行了学生访谈、错因分析,发现是“错”不是“误”,从而制定了“反宾为主,记号化,横向联系,触摸分解”等教学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更有效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周长和面积 碰撞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的例1、例2和课后的“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来自哪儿吗?怎么称呼呢?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想和同学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好,让我们握握手交个朋友。  二、学习例1  1.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1)导入例1。  师:要围一个长方形,必须确定什么呢?  生:长和宽。  师:这里的
[摘 要]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材料展开的,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时,就具有了学材的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例,较为全面地阐释从“素材”到“教材”,从“教材”到“学材”,从“学材”到“学堂”的变换逻辑,探寻小学数学学材开发的价值,以此指导实践。  [关键词]教材 学材 数学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