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习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大多数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从着手。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指导学生主动积累、主动评价,鼓励学生主动习作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习作主动性。
[关键词]主动积累;主动评价;主动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62-03
[作者简介]陈元优(1979—),女,福建莆田人,专科,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训练,对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大多存在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习作课上,他们往往是咬着笔杆发呆、干着急,有的学生甚至抄袭应付。因此,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要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必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写作文,培养学生习作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就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习作成为一种本能。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技巧,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减少限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创造作文发表机会等,有利于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只有从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作文能力。
一、主动积累
(一)阅读积累
1.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主动积累各种书面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典范。笔者在指导三年级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但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学会品词品句,而且注重用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如,教学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结尾点题的方法。笔者当时用“煽情”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你们看,只这一句话就起到点题的作用。你们以后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时,也可以这么总结,写作文就这么简单!”学生当时很兴奋,跃跃欲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体会到作者怎样围绕一句话把意思写具体,还知道什么是首尾呼应。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体会到作者按照四季景物特点为顺序来写作,为他们自己有条理的叙述写作打下了基础。
就这样,在教学中抓住读写之间的联系,以读导写,学生在轻松的欣赏氛围中提高了作文技巧,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当然教师要注意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煽情”效果。渐渐地,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能够做到扣紧题目,有条理地叙述,再也不怕写作文了。
2.结合课内外阅读,主动积累语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积累,经常给孩子们做美文赏析,让孩子们获得感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读报。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作为阅读对象。笔者在班级内发动学生自建图书角,大家你一本我一册地为班级捐书,扩充班级图书量,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写读书笔记是非常好的语言积累方法。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学生能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一一摘录下来,时常温习,在潜意识里,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就会产生爱意。“爱之则亲之,亲之则效之”。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笔者所执教的三年级(1)班的每位学生都备有“采蜜本”,专门收集课内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好段。笔者通过多种方式的评比、展示、交流来激励他们主动积累。这样,渐渐地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好读书”的好习惯。
(二)生活积累
1.素材积累
素材就是实际生活现象。生活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能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养成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大脑当中储存的素材就多了。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写日记,少一份束缚,有则长之,无则短之,做到实话实说。如此坚持下来,学生的眼界变宽了,思维活跃了,语言越来越丰富。学生会觉得“有可写的”,对作文就不怕了。但是教师不是孩子的父母,不能深入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指导,但教师可以用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或组织开展富有情趣的活动来让他们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如画画、表演、做游戏及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鼓励学生把过程具体记录下来。渐渐地,学生会自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笔者推荐发表的一些习作也是从学生的日记中选出来的。
2.情感积累
上课时,笔者始终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做到移情入化,春风化雨,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观察生活。世间万物皆有情,“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习作。看到一朵花,你可以想象它像什么,看到一片云你会觉得它像什么,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当中,自然“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时,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学生写起作文来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当发现三年级学生作文中描写冬天的景色不是“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就是“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快乐地玩”这样笨拙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时,笔者对学生们说:“现在正是冬季,让我们观察这里的冬天吧!”笔者带学生去校园、街道、公园、田野观察,结果没发现一棵树掉光叶子,只是有些树梢上的叶子变红而已,许多树木依然枝繁叶茂,各种各样的花依然绽开笑脸,有海棠花、映山红、玫瑰、月季、三角梅及各种菊花……这样,学生体验到我们这里的冬天跟书上写的不大一样,兴致就更高了。最后他们总结出我们这里虽然没下雪,但景物并不比雪景逊色;也知道了写作文没必要“睁眼说瞎话”,只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何愁写不出好习作。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主动评价
(一)师评
每次学生作文后,笔者先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和不足之处,使“怎样写作文”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笔者注重评语的趣味性,对一些写作实在有困难的学生,笔者采取面批面改的方式,因为面批面改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自评
引导中年级学生自评时,笔者一般会“友情提示”找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看看标点是否使用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有些句子能不能换一种更生动的说法,哪些地方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表达更具体;从整体看,有没有分清段落,能否做到开头扣紧题目、结尾点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与评价的水平。
(三)互评
实行“互动”评改,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众改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对于中年级学生,笔者提倡他们互评时以“找优点”为主,这样,不但学会了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也提高了习作者的自信心。只要将评价与修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三、主动习作
(一)减少限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看法
“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中年级作文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在教师看来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但也是珍贵的。教师应保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可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教生字词时,笔者兴之所至,让学生任选两三个词来说一段话,学生总会兴致勃勃地接受挑战,纷纷举手发言,连词成段。之后,笔者就鼓励大家赶紧记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这样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二)鼓励创新,使习作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善于表达独特的感受,敢于创新。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学生有创新都应该鼓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正像“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世界、社会、生活的感觉也因人而异。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写,学生就会把他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学生的个性也会在习作中得以充分张扬。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写自己讨厌的人。又如写夏天,有人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游泳,可以吃冰激凌,晚上特别热闹,出去玩耍很凉爽;有人讨厌夏天,因为夏天蚊子多,烈日当头,赤脚走在路上,犹如踩在热铁板上难受死了。只要孩子们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创造机会,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
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笔者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平时在批阅学生日记或周记时发现的好篇章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同时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有荣誉感,也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情感因素,增强了他们的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笔者还推荐到学校红泉小报发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乐于表达。红泉小报还为我们班级办了习作特刊,学生的习作让人啧啧称赞。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主动评价,把中年级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培养起来,学生对习作就有了兴趣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一军.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雨,张艳梅.小学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主动积累;主动评价;主动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62-03
[作者简介]陈元优(1979—),女,福建莆田人,专科,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训练,对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大多存在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习作课上,他们往往是咬着笔杆发呆、干着急,有的学生甚至抄袭应付。因此,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要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必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写作文,培养学生习作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就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习作成为一种本能。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技巧,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减少限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创造作文发表机会等,有利于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只有从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作文能力。
一、主动积累
(一)阅读积累
1.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主动积累各种书面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典范。笔者在指导三年级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但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学会品词品句,而且注重用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如,教学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结尾点题的方法。笔者当时用“煽情”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你们看,只这一句话就起到点题的作用。你们以后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时,也可以这么总结,写作文就这么简单!”学生当时很兴奋,跃跃欲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体会到作者怎样围绕一句话把意思写具体,还知道什么是首尾呼应。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体会到作者按照四季景物特点为顺序来写作,为他们自己有条理的叙述写作打下了基础。
就这样,在教学中抓住读写之间的联系,以读导写,学生在轻松的欣赏氛围中提高了作文技巧,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当然教师要注意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煽情”效果。渐渐地,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能够做到扣紧题目,有条理地叙述,再也不怕写作文了。
2.结合课内外阅读,主动积累语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积累,经常给孩子们做美文赏析,让孩子们获得感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读报。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作为阅读对象。笔者在班级内发动学生自建图书角,大家你一本我一册地为班级捐书,扩充班级图书量,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写读书笔记是非常好的语言积累方法。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学生能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一一摘录下来,时常温习,在潜意识里,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就会产生爱意。“爱之则亲之,亲之则效之”。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笔者所执教的三年级(1)班的每位学生都备有“采蜜本”,专门收集课内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好段。笔者通过多种方式的评比、展示、交流来激励他们主动积累。这样,渐渐地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好读书”的好习惯。
(二)生活积累
1.素材积累
素材就是实际生活现象。生活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能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养成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大脑当中储存的素材就多了。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写日记,少一份束缚,有则长之,无则短之,做到实话实说。如此坚持下来,学生的眼界变宽了,思维活跃了,语言越来越丰富。学生会觉得“有可写的”,对作文就不怕了。但是教师不是孩子的父母,不能深入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指导,但教师可以用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或组织开展富有情趣的活动来让他们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如画画、表演、做游戏及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鼓励学生把过程具体记录下来。渐渐地,学生会自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笔者推荐发表的一些习作也是从学生的日记中选出来的。
2.情感积累
上课时,笔者始终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做到移情入化,春风化雨,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观察生活。世间万物皆有情,“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习作。看到一朵花,你可以想象它像什么,看到一片云你会觉得它像什么,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当中,自然“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时,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学生写起作文来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当发现三年级学生作文中描写冬天的景色不是“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就是“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快乐地玩”这样笨拙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时,笔者对学生们说:“现在正是冬季,让我们观察这里的冬天吧!”笔者带学生去校园、街道、公园、田野观察,结果没发现一棵树掉光叶子,只是有些树梢上的叶子变红而已,许多树木依然枝繁叶茂,各种各样的花依然绽开笑脸,有海棠花、映山红、玫瑰、月季、三角梅及各种菊花……这样,学生体验到我们这里的冬天跟书上写的不大一样,兴致就更高了。最后他们总结出我们这里虽然没下雪,但景物并不比雪景逊色;也知道了写作文没必要“睁眼说瞎话”,只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何愁写不出好习作。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主动评价
(一)师评
每次学生作文后,笔者先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和不足之处,使“怎样写作文”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笔者注重评语的趣味性,对一些写作实在有困难的学生,笔者采取面批面改的方式,因为面批面改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自评
引导中年级学生自评时,笔者一般会“友情提示”找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看看标点是否使用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有些句子能不能换一种更生动的说法,哪些地方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表达更具体;从整体看,有没有分清段落,能否做到开头扣紧题目、结尾点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与评价的水平。
(三)互评
实行“互动”评改,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众改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对于中年级学生,笔者提倡他们互评时以“找优点”为主,这样,不但学会了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也提高了习作者的自信心。只要将评价与修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习作的主动性。
三、主动习作
(一)减少限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看法
“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中年级作文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在教师看来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但也是珍贵的。教师应保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可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教生字词时,笔者兴之所至,让学生任选两三个词来说一段话,学生总会兴致勃勃地接受挑战,纷纷举手发言,连词成段。之后,笔者就鼓励大家赶紧记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这样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二)鼓励创新,使习作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善于表达独特的感受,敢于创新。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学生有创新都应该鼓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正像“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世界、社会、生活的感觉也因人而异。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写,学生就会把他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学生的个性也会在习作中得以充分张扬。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写自己讨厌的人。又如写夏天,有人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游泳,可以吃冰激凌,晚上特别热闹,出去玩耍很凉爽;有人讨厌夏天,因为夏天蚊子多,烈日当头,赤脚走在路上,犹如踩在热铁板上难受死了。只要孩子们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创造机会,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
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笔者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平时在批阅学生日记或周记时发现的好篇章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同时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有荣誉感,也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情感因素,增强了他们的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笔者还推荐到学校红泉小报发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乐于表达。红泉小报还为我们班级办了习作特刊,学生的习作让人啧啧称赞。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主动评价,把中年级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培养起来,学生对习作就有了兴趣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一军.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雨,张艳梅.小学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