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诗文教学新思路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k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似乎已成为古诗文教学的万能钥匙。由此,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文大餐,被教师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学生只能机械“翻译”,苦苦背诵。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文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试问没有情感,何谈滋养?经典文化又如何传承?因此,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必须站在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探出一条新路来。
  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对于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在古诗文教学时常有这种现象:学生问及的古诗文,有时教师也答不上来;面对一些古诗文题目,教师也常常束手无策,十分尴尬。俗话说: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不应只有一桶水,更应是一眼清泉。每学期学生都有经典诵读活动,教师也应背诵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的必背古诗文。这虽然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但它解决了源头问题,增加了教师的古诗文积累,增强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驾驭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可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侃侃而谈,试问学生的情感何以激发?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小池》是明快的,《过零丁洋》是慷慨激昂的,《两小儿辩日》是充满童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离别的主题曲,这些饱含作者深情的古诗文,教师只有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其中,就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文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和诗学素养,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淡化诗意,尊重个性化理解
  对于一篇古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起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肯定是不对的,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诗意,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如何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現?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雨”“客舍”“柳”“酒”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离别情,学生通过想象和诵读,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这种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多元教学,入情入境
  古诗文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如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深情范读,学生的配乐创作,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这种多元化教学能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当然还有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仿编或续编小故事。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思考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经典润泽孩子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内外汲取传统经典文化的丰富营养,涵养读书习惯,浓厚书卷气息,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民主路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预设是成功的一半,如同写作文一样,阅读拓展训练活动需得立足阅读文本,巧妙构思。拓展要有缘起,这样才不显得与文本教学隔离,避免生硬的转换;拓展要有承转,这样才能达到拓展的时空,翻转出另一片听说读写训练的天地;拓展还要整合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才不致于游离文本教学,扯远了收不回来。语文课堂拓展训练环节如何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必须在“起承转合”上做好预设与调控。  “起”于文本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有力体现。语文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作文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生学会写作上多做研究,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习作、修改习作的能力,通过优化教学策略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in video streaming ove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one must jointly consider both optimized association t
一直以来,三尺讲台都是教师的主战场,被教师理所当然地把控着,成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舞台。教学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练、背等。哪怕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陶行知先生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其主旨就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自主地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教师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感知课文,初读 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课上,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改变?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
在现今教育研究领域中,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学教育乃至更高层次教育质量的保障。现阶段实施的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蕴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寻求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向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就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言,高效率
一、概述 光导纤维热金属位置检测仪在国外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仪器。湖北省沙市市自动化研究所参照国外的科技报道经过多次试验已获得成功,曾荣获省科技大会的奖励。
“自能学习卓越课堂”,就是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优化,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在自能学习中,“自”包括“自己、自主”,即自己要学,自己主动学;“能”包含“能动、能够、能力”。其中,“能动”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即具备相应的能力,能够有方法地学习;“能力”就是科学高效地学习。所谓自能学习,就是让学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以“四基”为目标做教学设计时,要以生为本、了解学情,要从单纯考察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起,更深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设计更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总是先要确立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改变以往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思维习惯,厘清所要帮助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目标,以此对照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