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相关论文
宋代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脉络中是关键性的朝代,山水画在此时发展到一个高峰,形成了多种山水画范式,在思想上和创作模式上奠定了......
古本文以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中客观构成物像所承载的主观生命意象为研究核心,以北宋“格物致知”理念所具有的穷理和致用为研究......
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格物致知”理论,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宋代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较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花鸟画的繁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因素息息相关,经济的繁荣昌盛、稳定太平......
陆九渊开宗心学明显受到了程颢思想的影响,但“破后而立”,通过对“格物致知”的发展性诠释,开启了由“理本”向“心本”演化的道路,将......
两宋时期,在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下,山水、花鸟、人物画等画科画风逐渐偏向客观写实,几乎达到了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最高峰。在......
《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章,是孟子深造自得之语,也是《孟子》中最难以理解的一章。知言养气作为孟子重要的成德工夫之一,极受学......
中药文化和格物致知理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数人民通过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其丰富多样的外在形式和深厚的内......
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是宋元时期金华地区的四位学者,史称“北山四先生”。北山四先生继黄榦之学,以“熟读《四书》”为治学之......
自唐宋来,由于传统儒学在形而上哲学方面的欠缺,使得精妙幽微的佛老学说名赫一时。促使思想家不得不从佛老学说中寻找出路。面对儒......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作为朱熹思想精华之一的《大学章句》,多处反映了朱熹对道德伦理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它能拓宽学生......
摘要:本文提出,执教者要解放思想,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教给学生科学的语言、科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对学......
摘 要:初中语文中含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老师应基于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延伸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为媒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传......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学立意,内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20—05 作为一门人文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立项课题“人教版与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对比研究”(编号:JZ160504)研究成果。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通過教育的途径了解国家文明、汲取文化精髓,并内化为整个民族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当下及未来国家治理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这些必须要具备格物致知素养。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摘要】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成立于2004年。作为一所拥有专业背景的幼儿园,这十多年里,对教育核心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建园初......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
中国哲学的诸多范畴始终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人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对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哲学......
古人無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发其志,故有诗。诗、书、画,是传统中国生活的重要构件,是中国文化生活的理想样式。特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
五色鹦鹉图(局部)五色鹦鹉图绢本设色 53.3×125.1cm 宋 赵佶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中国花鸟画发展至宋代,其写实性达到了最高峰。......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
冬深,夜归人群的熙攘往来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女人,穿戴严实,难掩一日劳作后的疲惫。她的一只手捧着一束百合,那团白,如月华,又如清辉,暮色......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将人分为生知、......
·主持人语·近几年,江苏省内外研究与实践\"物型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当一种研究或实践行为开始产生显著集群效应的时候,对......
阳明后学的分野一直受到关注,王阳明融《易传》《中庸》《大学》合内外思想为一炉,通过创造性诠释“格物致知”以纠宋儒务外而遗内......
近代中国科学观念的本土化与再建构是在历经三百多年的“西学东渐”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西方带来的冲击,彼时中国的知识份子在“......
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它以不断发生、发展着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对其进行哲学研究和认识.由于认识论的提法是从西方传......
严复等学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逻辑并以儒学的格物致知概念对其进行格义,这不仅促进国人对于科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也凸显了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今的重要任务.如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诵经读典已经蔚然成风,当下大学生的碎片......
朱熹,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他儒家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本文拟先考察“格物致知”的思想源流,然后从认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