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相关论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的四句教。本文结合王阳明的著作,将这四句教之体......
在中国近代文化大变局中,天崩地裂、道德沦丧、人心陷溺之际,面对儒佛之争,印光法师认为儒佛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以佛教因果论阐释......
工笔花鸟画在时代语境的转变中展现出不同的形式风格。“格物致知”思想观念下宋人以精炼的“笔墨”描绘出对自然的体悟,不断地探......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
《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的花草书写是李渔格物和人格化的产物.“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李渔自道格物说尽其秘......
清初文人纳兰性德以诗词著称,而其所著《渌水亭杂识》为学界所忽视.其实,该书作为一部专研格物的笔记,不仅包含诸多传统格物门类,......
在对孟子尽心章的理解上,阳明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从格物致知角度解释知性与尽心,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从知的角度而言,“......
朱子在“格物致知补传”中提到的“已知之理”一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却是理解朱子格物穷理思想的必要一环.已知之理首先是穷理......
该文系统介绍了络病学教学者须先接受教育,不断积累经验,坚持临床实践,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络病学教学经验,值得络病学一线教学工作......
上海与香港一直是一对说不尽的城市,这两座城市如同中国沿海的一对双星,一南一北,发出璀璨的光芒。近来“物质文化研究”风气大热,作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正其心者,先成其意;欲诚其意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钱穆1931年5月16日在南开大学文学会讲座,内容由学生记录,后以《儒家哲学——会通研究》为题,刊于《南开大学周刊》1931第111期.该......
摘要:“三农”问题也是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9亿多的农民的提高收入的问题是当今发展的攻坚战。自古半步论语治天下,本文从《......
摘要:良知学说所接引的世人有两种,一种是“利根人”,直接从性体本源感悟,“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一旦得悟性之本体,即刻“内外俱透”;另......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关中国大国地位的讨论蔚为风潮.然而,世界上公认的大国,需要国内外一致的认可——真正的......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思想学说,可从他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诗中略见一斑.他倡导"百姓日用即道",主张"孝弟",提倡"乐学",强调"淮南格......
跨国资本主义雷厉风行的商品拜物教、都市人的恋物癖与格物精神在董启章的小说里混杂成一体,洋洋成大观。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
期刊
内咨提要 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烹和王阳明依循着各自的哲学进路即分别以知识论、价值论为主导对《大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湛甘泉是明代与王阳明齐名的重要思想家。其与阳明在学问上的砥砺历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正欲从湛、王格物之争中了解甘泉的格......
朱子和阳明都把"格物致知"作为修养工夫的一个核心,但二人所要"格"之"物"和所要"致"之"知",以及如何"格",却大不相同.从二人对"格......
“青年100”艺术家张哲溢于11月11日在798凤凰艺都展出了“玻珠”系列及《格物四季》系列的最新作品。在展出作品中,张哲溢以铁皮玩......
《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一个人自身的成......
朱子在“格物致知补传”中提到的“已知之理”一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却是理解朱子格物穷理思想的必要一环。已知之理首先是穷......
《大学》由于错简的缘故,使“格物”的本义没有着落,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为了探讨“格物”的本义,可以从汉唐原本出发,考察《大学......
诠释《大学》是新儒家架构义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唐君毅诠释经典的组成部分。唐君毅认为《大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相涵相贯方式呈现了“......
指出了以中国传统哲思俯瞰求真学习路径,并在格物创新和追逐快乐的引导下,以生活艺术理念为前提,以打理美满家庭为基础,以享受正面......
格物、致知、居敬和穷理是朱熹忠德修养的主要方法与实践路径。格物和致知主要体现为朱熹的忠德认识论,是属于“道问学”的修养进路......
物理学,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呐喊从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那句“我发现了!”持续到几百年前牛顿的“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船山哲学重要特点在于体要在用中才能确立,用要以体为主导方可谓之体之用。体用互相依存,它们是相与为体的。船山从效用上将心区分为......
格竹是王阳明早年一次重要的思想探索,也是心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格竹埋下了王阳明和朱熹在格物论上分道扬镳的伏笔,与龙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