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相关论文
中国民族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各民族来看,它既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已经在历史上消......
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民族史科目。1950年以前,虽有林惠祥、吕思勉等撰著的多种《中国民族史》出版,但民族史尚未形成一门独......
“统一多民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其历史进行研究的结构范式既有阶段性的时代特征,更直接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品质与建设质......
中国民族史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提出不仅论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繁荣, 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宁与疆土的完整。因此历代统......
<正>我想在这里先交代一下"历史中国之内与外"这个研究主题的由来。十年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曾提出一个题为"从周边看中国"的研......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回眸抗日战争,也许我们眼里饱含泪水;但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段中国民族史的伤痕,更是激励和促进我们民......
南朝刘宋范晔编纂的《后汉书》不仅继承了司马迁、班固在史籍中专门为周边各少数民族作传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有所发展,系统地记述了......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中国民族史学,由族别史、民族关系史、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考古、民族地区历 史地理......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史......
翁独健,原名贤华,福建省福清县人。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三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从此终身左腿残跛。......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高校人文通识课教育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知识拓宽与道德深化的全面发展.高校......
作者对参编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40多年来的治史道路进行了回顾,指出近年发生的贬煞简史丛书现象,进而用三点论据阐发出了简史丛书......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
中国民族史,论者多从历史的延续性入手,把民族的古代与当代,编织成一个统一的范畴,而且尤其喜欢“自古”如伺如何的讨论逻辑,仿佛历史从......
青海处于民族走廊地带,民族成分复杂。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历史,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和地区的稳定。基于此,于1980年创建了专门史、......
在中国文学史中,《木兰诗》历来被视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作。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现代认同和族际整合一直是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族由原来主要指汉族,扩展为包括中国......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善于记载历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一般来讲,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
西南边陲,美丽的玉龙大雪山下,有个闻名遐迩的古城—丽江。 在丽江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玉泉公园的松林中,长眠着—位纳西族的骄子,他的......
【正】 苏联南西伯利亞在古代悠远的历史中曾出現过許多种族,丁零即其中之一。自史記以下,诸史書有的称为“丁灵”,有的称为“丁零......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民族史的编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局限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等明显的缺陷。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黄烈先生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一书,分导论、上编、下编三部分,共469页,附后记2页.中国历史是中国......
<正> 对一个民族,尤其是对汉族名称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问题。重庆师范学院史式研究员在1990年5月24日《社会科学......
田卫疆,男,汉族,1955年6月1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原籍陕西省西安市。系南京大学史学博士。曾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新......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于式玉以大量精力应对生活和辅助丈夫,她具......
周毓华,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陕西乾县。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西藏民族学院工作,先后任团总支书记、......
20世纪初以来,在新史学和国史重建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民族史研究迅速发展,四五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学术范式意义的民族史论......
匈奴以有别于农耕文明的游牧部落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终在民族融合的历史选择中告别政权实体,而近代以来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又迫使有......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央直接掌握......
民族史研究的过去与现状可以概括为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尴尬。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是推动民族史学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其......
中国民族史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白先生一贯追求并倡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他1920年前后所发表的一系列民族史研究论文中,对民族史研究的目的与任......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了,我想借此机会,就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略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
《中国民族志》出版于1904年,是一部系统研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民族史著作,在书中,刘师培探讨了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怎样形......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以族别史为主,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划分为十二个族群,进行横向的叙述。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天的民族研究仍......
众所周知,民族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中国境内及周边的各民族,都对中国......
文章对我国民族史研究的取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民族史研究专门化的主张,认为土司文化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领域,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