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相关论文
蜀与秦地关中在地缘上皆属西部,蜀学与关学其学术发展在历史上有较多的交集。张载自幼在涪州生活近十二年之久,其成长很可能受到蜀(......
引子:历史长河中的苏氏蜀学博考载籍,“蜀学”一名而含三义:学人、学校、学术。毋庸置疑,“蜀学”是巴蜀学术的代名词,更是巴蜀文......
引子综览史册,博考载籍,对于宋代历史文化的评价,我们可以获得大体相同的印象和基本一致的认识:前贤和时彦对宋代历史文化几乎无不......
作为著名的川籍学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思想深受蜀学的濡染,其晚年尤为萦怀于道家与蜀学研究.“道家风骨说”正是根植于蜀学文化传......
摘 要:蜀学发展至两宋年间,在对前朝学术及学者学说的不断吸收改良后,其身已经形成很完整的学术体系和思想体系。在北宋时期,尤以眉山......
两宋时期,王安石所创立的新学学派不仅在理论上自成体系,而且以其在哲学、经学等诸多领域造诣精深而著称。这一学派达到了北宋中期儒......
舒大刚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即倡导儒学文献整理和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儒藏》编纂的专家学者.2010年,他又发起巴蜀文献的收集和......
我是一个22岁的扬州小伙子,几年前,在我中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厨师这个行业,当了一名淮扬菜厨师.入了厨行以后我才明白,中......
苏轼既是宋代的大文豪,又是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中坚人物,作为北宋灿若群星的学者群中出色的一位;苏轼人才观的真知灼见也给今人带来诸......
大儒王闿运入主成都尊经书院、开启蜀学新风,这已是学界耳熟能详之事。他睥睨世人,蜀地学人自然进不了他的法眼。在成都期间,他与李蓝......
龚道耕所撰《经学通论》是在经学课程讲义基础上作成的经学概论著作,该书以乾嘉考据之学为根本学术宗尚,在对经学史分期和区别今古......
是四川大学承担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规划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经过数年努力,首批50册于2005年5月正式出版,已引......
苏洵、苏轼对扬雄所作《太玄》都有论说,与程颐一道,直接影响到扬雄历史地位的升降。他们批评扬雄以艰深文浅易,并不懂得圣人之道,在历......
白敦仁先生学术成果丰茂,诗词创作高妙,为当代蜀学名家。白先生教学极善讲授,辨析入微,音辞清朗,名播遐迩。先生寝馈杜集,深契诗心,为人、......
2012年6月29日,“第一届蜀学与地方文化论坛”在成都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家族文化与蜀学研究、地域......
本文在吴天墀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几则新材料,对北宋早期四川地区的卓越学者和思想家龙昌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考辨和探......
在四川任职时期是王廷相哲学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经由该时期,王廷相的气学理论逐步确立起来,并体现出崇实、独立、明辨的精神。这种......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
当前的'国学热'是要求重新来探讨、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不是'复古',而是要向前进,要对全世界、全人类......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
刘咸炘一生活动范围很小,但却有自己的学术交往圈子。由于学术交游和学术著作的传播,刘咸炘的学术思想很早就受到了蒙文通、钱穆、......
王闯运开蜀学学风,以其独立性闻名于世;廖平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因笃信孔子,立说不免局限,但特立独行则是举世公认;吴虞叛逆而大胆,虽受业于......
崔子方是北宋苏氏蜀学派的重要人物,以《春秋》学显名。他在认可《春秋》最大程度保留“鲁史”成分的基础上,极大强调了经文所含王道......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共建的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学术辑刊《蜀学》,即将由巴蜀书社于2007年10月出版。本辑有罗中先的《祝......
<正>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县人,生于一八五七年(清咸丰七年)。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入张之洞在成都创立的尊经书院肄业......
苏氏蜀学对荆公新学的批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潜伏期、激化期和深化期。它反映出二氏之学在经世层面“重法”或“重人”等诸多分......
摘要:蜀学的主体精神的内核包括以“三才皇”“五色帝”为主的信仰体系;“阴阳”“三才”“五行”等构成的哲学观念;“道德仁义礼”为......
孔子贵仁,而辅仁以“智勇”,是谓“三达德”,子思提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四端,至董仲舒而形成“仁义礼智信......
川籍学者傅平骧,早年曾师从赵少咸、蒙文通、章太炎诸先生,根柢深厚,学识广博。先生秉持笃实谨严、不落窠臼的治学态度,在中国古典......
王闿运受聘出任尊经书院山长,是影响四川近代学术教育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表面上看似简单,常被史家所忽略。其实此事的背景经过,当事人......
晚清今文学复兴及由此引发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乃近代知识与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环节,以经今文学为大宗的“蜀学”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学术......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谢桃坊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许多论著都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影响非常大。谢桃坊......
杨升庵是明代中国文坛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巴蜀是人文辉煌之邦。早在两汉,即有英才世出,如左思《蜀都赋》所云:"江汉炳灵,......
【正】在研究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的发展、繁荣时,"蜀学比于齐鲁"是被最广泛引用的论据之一;遗憾的是,许多......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
从《四书》学的角度,对北宋中后期活跃于学术舞台的理学、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治学方法和理论特点上三者有较......
在近代蜀学当中,龚道耕博学渊源,通鉴别裁,不仅仅是近代四川高校的知名教授,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术大家、蜀学的重镇人物,人称“著述行......
孔子贵仁,而辅仁以"智勇",是谓"三达德",子思提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四端,至董仲舒而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此......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