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经相关论文
杜佑《通典·礼一》论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大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令,其居人曰义。孔子曰:‘夫礼,......
作为一名清末的著名文献学家,俞樾承继了乾嘉汉学的治学精神,他在《群经平议》中对《仪礼》一经的某些文辞进行了探究,将文字训诂......
廖平与其他某些持保守立场对西方“深闭固拒”的儒生有所不同,他试图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去理解西方,诠释西学。这在其经学三变(大统......
儒藏(精华编七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清]凌廷堪著《礼经释例》,曹元弼先生著《礼经学》,[北宋]司马光著《书仪》,[南宋]朱熹著《......
范氏之后,有王世贞(1526—1590)的小酉馆。王是明代所谓后七子的领袖,对戏曲很有研究。小酉馆藏书三万卷,多宋版精本。他曾说,“余平生......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非常推崇孔子,自认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因此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
所谓礼学,指以“三礼”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三部儒家礼书,均属儒家经典,在中国封建社会产......
唐代诗人白居易《放言》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诗句中认为王莽的谦恭是为了他......
2001年即将过去,而这一年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却有着特殊之意义,会对中国的未来发生深远之影响。举其大者,莫过于三件事情,也就是中国加入......
中国的碑从其产生、发育到繁衍、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那末,在我国历史上,碑究竟始于何时?通过对古代典籍的考溯证......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西周统治阶级稳定政治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系西汉戴圣(小戴)删定戴德(大戴)的原传本而成书。《汉书·艺文志》说:“《礼经》有《记》百......
<正> 《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是我师曹元弼先生晚年的巨著。师字谷孙,又字师郑,号叔彦,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好《毛诗》,读......
期刊
<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的话提示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引导,从源头抓起,帮助大学生养......
先秦文化的整体性表现为礼乐文明,礼在当时的功用几乎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尤其是在以“尊礼文化”[1]为特点的西周时期,礼是治国之本......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典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化典籍的叙事技巧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文本叙事的元叙事技巧,二者共享同一叙事规......
礼学思想是一种以对“礼”的本质及其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并将礼仪制度的意义以及礼学经典的价值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