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非相关论文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9月17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东方出版中心举办的“《时光之轮》出版研讨会”召开。匡汉、黄梅、陈众议、胡平、......
艺术应该高于生活,理论应该高于常识;艺术反映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理论认识实践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因此对艺术作品......
最近看了李洁非同志发表在《上海戏剧》上的两篇文章,知道已在上海引起相当的反响,并波及到了北京,戏曲界论坛的沉寂有了些动静,......
李洁非在《传统小说和传统风格》写道: 过去的多年间,我颇为热衷于在自己的批评活动中“批判”传统小说,宣称这类作品在艺术上已经......
“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响器。”刘庆邦掷地有声。 这是一位拿作品说话的......
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使诸多被称之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脱胎换骨,成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在......
在文学史的写作日益空泛,被各种理论体系与价值评判架空与充斥的当下,李洁非先生的新著无疑给批评界吹入一阵新风,是对典型文坛的"......
李昶伟:您是复旦中文系82届毕业生,能否谈谈上大学之前的经历? 李洁非:77级和78级相差半年,都算82届。我是78级。上大学前经历简单,高......
一最早知道李洁非先生,是在李复威、蓝棣之老师主编的“80年代文学新潮丛书”里。那时候,他的名字是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观念更新......
《死与美》这篇小小的文章,激发了戏曲界南南北北许多论者的情感,热切地对我不吝赐教,这不仅出乎我的意料,恐怕也出乎那些参与论辨......
在《张炜的精神哲学》一文中,批评家李洁非说:“我们自历史上得一常识:成熟的、具大气象的作家,其一生治文,尽管多有变化、绝不单......
李洁非从“人”出发,爬梳了文坛上一系列典型人物的人生轨迹,通过一个个貌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人物,串联起那段特定时期全景式的......
青山不能永在,绿水难以长流。彭祖虽寿终有卒时,“万寿无疆”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痴梦。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由成熟走向衰落,......
一篇不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竟然在当代戏曲界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与反响。这在建国以来恐怕也算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文章的不期......
【正】 近年来,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真正落实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提倡,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与创作一样,都打破了过去那种......
我常常在想,人真是奇怪的群体,他竟然会对时间这种东西有特殊的敏感和恐惧,明明谁也无法阻止它前进,可人偏要藉着回忆和缅怀,来试图留住......
<正>按照习惯意义上的文学史划分方式,如果从一九四九年算起,所谓的中国当代文学迄今已经走过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漫长历史。与此同时......
时间的脚步实在匆忙,自打1988年发表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介入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不知不觉间。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了。近三十年来,尽管......
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李洁非新名字新面孔新作品新批评1985—1986年这两年的小说界,说热闹确实颇为热闹:乱花迷眼,繁复难辨;但倘老说简单也简单至极,以......
<正>[——《群山之巅》(迟子建)——《南方》(艾伟)——《黑白照片》(东黎)——《文学史微观察》(李洁非)——《三人二足》(鲁敏)......
<正> 京剧,以及其它一些古老剧种,能否反映现代生活?我以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其一,现代生活与古代生活有着历史的联系,表现着民族......
旧作重评六篇南帆,季红真,李洁非南帆读《杂色》《杂色》之中的那匹老马无疑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匹灰杂色的老马形神枯槁,眼......
...
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44—1985)李洁非缘起和背景1988年,评论家李庆西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一部分青年评论家的记忆中,1984年12月的杭州聚会,至今历历在目。这......
离家五百里──《故乡之旅》随感李洁非跟罗强烈做了近10年的朋友,可对于他究系何方人氏这一点,我心里一直没谱。具体讲,就是搞不清楚地......
学者小说是新时期值得关注的文学景观。本文在对新时期学者小说的创作作了扫描后,着重从文化意蕴、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