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阁相关论文
进入“辛亥革命100周年”以来,有关辛亥革命题材的图书出版了不少,其中《辛亥年》让人印象至深。此书将大量引证化为具象的文字、缜......
书目繁多 各具特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图书中,如果不算纯粹的史料,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偏重于革......
当大家都认为朝廷搞假立宪、把权揽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作为小人物的立宪追随者,其悲观绝望,肯定要比他们的领袖更甚。 发生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士兵程正瀛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随后的枪炮大作中逐渐崩溃,中国真正开启了几千年未......
如果说“中体西用”共识支撑了中国30多年的发展,那么朝野各界赞成的君主立宪,就是近代中国第二个重要共识。只是由于后来发生了意外......
在晚清10年的政治舞台上,皇族及贵族出身的一批人始终比较活跃,他们对国际大势有相当深刻的观察,对中国处境有比较真切的体认,在新政—......
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史专家傅勒在《思考法国大革命》(三联书店二○○五年版)中说,当一个历史事件失去当下一切参照意义、不再是一个世界......
迄今为止,学界对“皇族内阁”的研究总体上仍有着“宁贬勿褒”的思维定势,而未能结合其内忧外患的特殊背景及宪政非一蹴而就的事实......
载沣:他不傻,却干了一件最蠢的事儿 1908年,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被选为光绪的接班人,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实际上成了中国的统治......
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皇族及贵族出身的一批人始终比较活跃,他们对国际大势有相当深刻的观察,对中国处境有比较真切的体认,在新政—预......
1911年,清廷在立宪呼声不断高涨的严峻形势下,提前成立了一责任内阁,亦或谓奕劻内阁、暂行内阁,而非被众人一直所咒骂不止的“皇族内阁......
<正>"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正是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清王朝的谢幕少了不少铁血之灾。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拥顺治入主北京......
<正>因政治改革所引发的清廷内部权力斗争,一方面导致清末预备立宪政治改革严重走样,毁坏了清末政治改革名声和实际效果,同时也削......
<正>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史专家傅勒在《思考法国大革命》(三联书店2005年版)中说,当一个历史事件失去当下一切参照意义、不再是一个......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1901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统治集团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具有自救性质的改革。但是这场耗时十年的改革并没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以维......
设立咨议局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大举措之一,1907年10月朝廷命令各省总督巡抚迅速慎选官绅创办。1908年7月公布《各省咨议局章程》......
中国的辛亥革命,烈度不大,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也最具变化的一个事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充满了变数,面临多个岔路口,但无论......
袁世凯是史学界盖棺定论的反面人物.他臭名昭著,窃国大盗,死有余辜,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笔者近期翻看了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
<正>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进入高涨的一年,同时也是清政府开始伪装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认真发起立宪运动的......
<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南宋·辛弃疾一、历史困局下的无奈选择: 宪政出场的历史语境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军舰队——......
<正> 清末预备立宪以日本明治宪政作为模式,本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谋划。后来的研究者,大多只抽象地认同了这一点,而对于究竟为什......
<正>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论者大都指为“骗局”,也有确认并非“假立宪”的,但其结论又认为预备立宪行不通,“只有民主共和国”......
<正>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
<正>清末1911年“皇族内阁”有满族阁员几人?其中皇族占几人?有无蒙族入阁?这个问题在多种史学著作中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其一......
<正>武昌起义爆发后,赋闲三年的政治强人袁世凯受命出山,全权处理武昌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全国性危机。袁世凯在此后的一百多天里殚......
<正>1911年5月9日,清朝末帝宣统皇帝之父,时任监国摄政王、代为海陆军大元帅的载沣,突然接到前一天刚刚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
<正> 立宪运动和收回路权运动是清朝末年规模最大的两场社会运动。前者以争取政治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为宗旨,后者以抵制外国侵略、......
为了"巩固君权",在预备立宪期间,皇室成员大量涌上政坛。但把持朝政的皇室成员,内部分裂也很严重,争权夺利,纷扰不堪。辛亥年皇族......
【正】 蓝天蔚(1878—1921),字秀豪,湖北黄陂人,著名的“士官三杰”之一,早年参加过拒俄运动,1905年参加同盟会。曾任新军第2混成......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
晚清时期,统治者在内外矛盾不断加深的形势下,被迫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一些改革,其客观作用是积极的,其历史教训,也可供后世思考借......
<正>革命是必要的马国川:对于辛亥革命,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观点完全对立。例如,有的认为辛亥革命是非常偶然的一个历史事件......
<正>如果把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的一九九九年作为时间节点,可以认为......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宣布仿行立宪,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政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的新时期。......
清末新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程庆中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清政府进行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新政改革。清朝统治者原希......
此资料系卢松安先生所藏,原题为“附钞恭亲王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这次发表,由本刊加以标点,并对资料中所涉主要人物做了简明......
期刊
<正>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场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场自救运动。1901年1月29日,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5个......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马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
宣统年间责任内阁议题始终与军机大臣卸责积习相关联.日俄协约签订后,朝野对军机大臣尸位误国更加不满,呼吁从速设立责任内阁.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