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早期生活经验、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和儿童自己的自身调节;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儿童成长在学前期发展尤为迅速,身心的健康对以后生活和学习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良好的状态是儿童在学前的心理活动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并且与生活环境协调的发展。其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最容易忽视的重点,不容易发掘心理的问题所在是心理健康在如今学前儿童当中需要普及教育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和发展的原因有遗传的影响、关键期的过渡、早期生活经验等。
一、遗传因子
所谓的遗传就是从出生开始就拥有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构造、潜在的能力和神经系统等是由染色体决定并传递的生理特性,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和制约儿童身心成长的因素。遗传因素使得儿童在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发展的人。不同的遗传特性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能影响儿童发展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心理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比如遗传因素能够影响儿童的言语和识数的能力。不管是什么动物无论怎么与人类生活和受到怎样的专业训练,它的心理素质发展的高度永远达不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水准。而具有基因因子缺陷的儿童也不能在心理上成熟起来,比如先天脑部残血的婴儿、智力发育缓慢的儿童、精神病儿童等都是因为遗传因子出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不能拥有正常儿童具有的心理。因此,学前儿童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就是儿童遗传因子的正常和健全。
二、心理发展关键期
儿童在特定的行为和能力的获取需要经历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在儿童成长发育的特定时期给予合适的良性引导,就会使得儿童这方面的能力和心理活动能得到长久的有益发展;如果没有引导或者产生一些阻碍的话,就会使得儿童在特定的时间段里面的能力和心理活动得不到发展,甚至能够造成儿童某方面能力的缺失。在生命中特定时间段的一个周期里缺少有必要的刺激,可以导致儿童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空间想象力的低下,而且在以后的生命里,无论什么刺激和教育都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比如我们看到的“狼孩”事件,狼孩就是由于在关键期缺乏有必要的心理引导和刺激,在狼群里没有接受到人类心理活动的正确引导,导致狼孩即使重新回到人类的生活中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也不能在同年龄层上赶上其他儿童的心理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低下。
三、早期生活经验
儿童人格的发展在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中尤为重要,早期生活经验的养成对儿童以后长期的人格体系和特性。刚出生的婴儿受关注程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婴儿以后大脑被开发的程度和心理的完整性。有调查发现,出生后不受人关心和照顾的婴儿,在成长成儿童以后,大脑的神经元大多都不活跃;而受到良好的关心和照顾成长起来的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大多处于兴奋的状态,对事物的反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非常的迅速灵敏。可以看出早期生活经验能够影响到儿童后期心理的成长发育。在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大卫对一所孤儿院进行了智力的跟踪记录,由孤儿院附近的有智力障碍的妇女照看一部分孤儿,另一部分孤儿仍旧在孤儿院无人看管。结果表明,那些由有智力障碍的妇女照看的孤儿智力和心理发育都很成熟,拥有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但是那些没有人照顾的孤儿智力发育显得尤为缓慢,甚至不能离开孤儿院独立生活。事实表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早期生活经验的适当干预。
四、家庭与幼儿园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平日中最主要的接触环境,学前儿童在这两个环境中接受了学前需要接受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理论教育活动。因此,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前儿童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影响着学前儿童以后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家庭的和谐和家长之间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当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学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只有拥有幸福美满、安定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儿童在亲子气氛良好的环境里获得正确的心理发展。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发育,家长是孩子主动模仿学习的对象。只有家长和儿童之间拥有良好的亲子互动,才会使得家庭幸福的良性循环得到延续。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离开家庭之后第一个最频繁接触的集体环境,幼儿园一般能够按照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来制定课程,对幼儿进行科学安全的培养、引导。幼儿园在学前儿童成长教育的萌芽阶段起着带头作用,对儿童身心的锻炼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五、儿童自身的调节
儿童自身的调节在学前儿童心理成长发育的过程里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儿童用自己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来与外界环境交互信息,平衡来自机体内外的方方面面影响。实践活动是儿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主动调节方法,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和谐的交融,使自己再正常范围内发展健康的心理。当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干扰时,心理活动会出现异常,这个时候,儿童能够通过自我平衡的调节来使心理发展健康正常的进行,保持自身的身心和谐。如果儿童在生活中受到某件事件的强烈刺激,导致平衡失效,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障碍,阻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和调节。儿童自身调节能对儿童的个性心理成长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儿童提高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2]胡君婷.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才智,2011,03:75-76.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儿童成长在学前期发展尤为迅速,身心的健康对以后生活和学习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良好的状态是儿童在学前的心理活动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并且与生活环境协调的发展。其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最容易忽视的重点,不容易发掘心理的问题所在是心理健康在如今学前儿童当中需要普及教育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和发展的原因有遗传的影响、关键期的过渡、早期生活经验等。
一、遗传因子
所谓的遗传就是从出生开始就拥有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构造、潜在的能力和神经系统等是由染色体决定并传递的生理特性,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和制约儿童身心成长的因素。遗传因素使得儿童在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发展的人。不同的遗传特性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能影响儿童发展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心理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比如遗传因素能够影响儿童的言语和识数的能力。不管是什么动物无论怎么与人类生活和受到怎样的专业训练,它的心理素质发展的高度永远达不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水准。而具有基因因子缺陷的儿童也不能在心理上成熟起来,比如先天脑部残血的婴儿、智力发育缓慢的儿童、精神病儿童等都是因为遗传因子出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不能拥有正常儿童具有的心理。因此,学前儿童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就是儿童遗传因子的正常和健全。
二、心理发展关键期
儿童在特定的行为和能力的获取需要经历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在儿童成长发育的特定时期给予合适的良性引导,就会使得儿童这方面的能力和心理活动能得到长久的有益发展;如果没有引导或者产生一些阻碍的话,就会使得儿童在特定的时间段里面的能力和心理活动得不到发展,甚至能够造成儿童某方面能力的缺失。在生命中特定时间段的一个周期里缺少有必要的刺激,可以导致儿童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空间想象力的低下,而且在以后的生命里,无论什么刺激和教育都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比如我们看到的“狼孩”事件,狼孩就是由于在关键期缺乏有必要的心理引导和刺激,在狼群里没有接受到人类心理活动的正确引导,导致狼孩即使重新回到人类的生活中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也不能在同年龄层上赶上其他儿童的心理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低下。
三、早期生活经验
儿童人格的发展在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中尤为重要,早期生活经验的养成对儿童以后长期的人格体系和特性。刚出生的婴儿受关注程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婴儿以后大脑被开发的程度和心理的完整性。有调查发现,出生后不受人关心和照顾的婴儿,在成长成儿童以后,大脑的神经元大多都不活跃;而受到良好的关心和照顾成长起来的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大多处于兴奋的状态,对事物的反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非常的迅速灵敏。可以看出早期生活经验能够影响到儿童后期心理的成长发育。在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大卫对一所孤儿院进行了智力的跟踪记录,由孤儿院附近的有智力障碍的妇女照看一部分孤儿,另一部分孤儿仍旧在孤儿院无人看管。结果表明,那些由有智力障碍的妇女照看的孤儿智力和心理发育都很成熟,拥有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但是那些没有人照顾的孤儿智力发育显得尤为缓慢,甚至不能离开孤儿院独立生活。事实表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早期生活经验的适当干预。
四、家庭与幼儿园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平日中最主要的接触环境,学前儿童在这两个环境中接受了学前需要接受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理论教育活动。因此,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前儿童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影响着学前儿童以后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家庭的和谐和家长之间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当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学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只有拥有幸福美满、安定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儿童在亲子气氛良好的环境里获得正确的心理发展。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发育,家长是孩子主动模仿学习的对象。只有家长和儿童之间拥有良好的亲子互动,才会使得家庭幸福的良性循环得到延续。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离开家庭之后第一个最频繁接触的集体环境,幼儿园一般能够按照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来制定课程,对幼儿进行科学安全的培养、引导。幼儿园在学前儿童成长教育的萌芽阶段起着带头作用,对儿童身心的锻炼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五、儿童自身的调节
儿童自身的调节在学前儿童心理成长发育的过程里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儿童用自己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来与外界环境交互信息,平衡来自机体内外的方方面面影响。实践活动是儿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主动调节方法,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和谐的交融,使自己再正常范围内发展健康的心理。当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干扰时,心理活动会出现异常,这个时候,儿童能够通过自我平衡的调节来使心理发展健康正常的进行,保持自身的身心和谐。如果儿童在生活中受到某件事件的强烈刺激,导致平衡失效,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障碍,阻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和调节。儿童自身调节能对儿童的个性心理成长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儿童提高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2]胡君婷.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才智,2011,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