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艺相关论文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大众生活、报章媒体与设计教育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精彩地呈现出现代艺术与城市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
鲁迅先生曾以“压于大石之下的萌芽”来比喻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年代里“曲折地滋长”的左翼文艺,曾以“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把“革命”与“咖啡”拉扯在一起,多少有点匪夷所思,毕竟革命的狂飙突进、血雨腥风与咖啡馆的优雅闲适、浪漫情调难以兼容。然而,租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电影生产体制,在文化上也开始塑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电影。工农大众是20世纪中国文艺作......
三十年代之初,正当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上海文坛发生了一场徐转蓬与何家槐关于创作问题的论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满城......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但使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跃向社会主义社会 ,也使我国的旧文艺急剧转变为......
虽然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研究已渐成近年来新的学术生长点,但对于鲁迅与出版界这样一个论题,学界给予的关注并不够,相应的史料也不......
一、以“问题意识”为体例1937年抗战爆发前,蔡仪自日本回国。最初参与湖南的文化救亡工作,1而后于1939年1月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韩三平最初可能没想到,拿着不到4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却能弄出一个有望突破3.5亿票房的主旋律政治大片来。如果按市场模式走,170多位一......
王莹(1913-1974,安徽芜湖人,原名喻志华)留下的资料不多,照片也少。有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媚眼斜飞,露出一丝忧伤,乍看之下,仿佛另一个版本的......
蒋兆和传略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人物画一代宗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四川泸州人。16岁流浪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服装设计为生,刻苦自修素描......
左翼美术思潮源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思潮蔓延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除非洲外的整个世界都涌动着一股“赤潮”。法国......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进了基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左翼文艺家为核心的无产阶级......
抗战时期生机勃勃、成绩斐然的新四军文艺工作,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理应记下它的光辉业绩及奋斗历程。一新四军文艺团体的建立,是1......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军事上得势的蒋介石,在政治上也开始利令智昏地发起又一次反共高潮,上海......
郭沫若与东京质文社蒋成德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受到蒋介石的通缉而流亡日本,开始了文化“创造”的又一个时期:对中国古代史......
19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张扬,而艺术审美性却遭到......
鲁迅在"左联"成立之前创办了《奔流》、《萌芽》、《文艺研究》等刊物,它们作为"左联"的外围刊物,聚合了一些进步的文艺革命青年,刊载......
【正】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它的色彩斑斓的诞生时期,至二十年代末,由于内外因的交互作用,进入了由“人”和“文学”的双重......
意识形态问题的核心是其具体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文学艺术既是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别复杂和活跃的意识形态,形象性、......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引进过程──兼评《西方文论史》吴学先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引进过程─—这是一个迄今为上还不曾有人触及的领域,也是......
上海租界因其“国中之国”之性质逐渐发展成一个充满强烈地方性与国际性的异质文化空间。近现代上海的华洋杂居,国内外多方政治力......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是党派文艺建设的中心,同时也是国民党消极查禁与制裁左翼文艺的中心。国民党在印刷、......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倡幽默、推崇性灵,打出“不干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有意回避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题,......
如果说“文化”是对生活“意义”的注入,并决定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如果要在乡村获得文化领导权,就必须思考应该给乡......
<正>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
张天翼以十七岁的年龄、中学生的身份,最早在鸳鸯蝴蝶派刊物上发表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越七年,在鲁迅、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月刊......
左翼新诗是汉语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收获之一。1928-1937年,近十年的左翼文艺在阶级论和工具论的语言观指导下,对汉语现代化方案提出......
透过布尔迪亚的“场域观”,重新审视夏衍参与和组织的上海左翼文艺运动,特别是电影和戏剧运动,如何在历史场域、政治场域和文艺场域的......
抗日战争时期,左翼文艺家大批进入解放区,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上的历史性事件。左翼文艺家和解放区原有的文艺家以及当地......
左翼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括了戏剧运动、演出实践和剧本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于伶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着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为......
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讲演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其对20世纪前30年上海文艺发展、演变历程的精辟概括,认为该文从“才子佳人”小......
在中国现代语境里,语言变革同样被纳入革命预设。"文腔革命"论是瞿秋白开创的文艺大众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左翼文艺思想的核心......
<正> 萧红从1933年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到1942年谢世搁笔香港,虽然只有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留下了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由于时世的......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
现代印刷业不但为左翼文艺的传播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与必备的条件,亦赋予左翼文艺以生产、接受群体,并为左翼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
本论文以丁玲的小说《夜》为中心文本,兼及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一系列创作,描述了丁玲到延安之后所经历的思想变化及其所再现出的延......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
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突出现象,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张天翼创作的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
本文是依据作者主编的《浙江 2 0世纪文学史》第三章的内容改写而成的 ,论述了为中国新文学建设作出重大建树的浙江作家在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