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相关论文
本次翻译实践所选取的文本《关于正理派之对象论的研究》是一篇学术论文,旨在探讨印度古典六派哲学之一的正理派之“对象论”思想,......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
“很多陌生的人都认为我是印度人”,江根·忠登朗嘉老人开玩笑地说。老人头上或白或黑稀稀疏疏的头发,的确有这种感觉。他的话不多,表......
摘 要:本文由发生学的相关角度,对藏族怎样继承以及弘扬印度古代之中的因明学,并在继承的有关基础之上如何使其渐渐的本土化,怎样形成......
本文主要论述熊十力的佛学思想。熊氏一生援佛入儒,扬儒抑佛,虽对印度佛学多所批判,实则,他的哲学体系中有取于中、印佛学思想资源处甚......
因明这门古代的学问中,虽然有辩论术、逻辑学和认识论三方面的内容,但是就它的核心来看,则无疑还是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属于有效的推理形......
因明作为一个逻辑系统,笔者认为其逻辑真理观是“某命题、句子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表述确实性的知识”.古代著名因明学者陈那把确实......
摘要:时间问题及关于时间流程中的哲学问题,是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了解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对时间......
因明传入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因明发展跌宕起伏,几经鲜有人问津,因明虽伴随佛教传入中土,但与一般的佛......
嘉杨智华.男.藏族.1949年10月出生于青海同仁县加务多协智村,1962年在青海黄南隆务寺出家.先后拜格登达杰、格登尖错等为师,系统学习“藏......
个人简介张忠义,1955年生,山东平度人,赫哲族。198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现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
重视因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因其求真主旨,因明与内明的关系表现为关联互动和相互促进,因明学为佛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逻辑学只是处于一种工具的地位,自身独立的价值并不被承认。因明学传入中国后一直停留在一种工具的研究阶段......
一、《量论略义集》简析 《量论略义集》是一部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哲学著作。它以印度小乘派“经量部”的哲学观点为基础,增加大乘......
《心明论》藏文原文为blorig,意为“关于识的学说”,是一部探究意识及思维形式的专门著作。从内容看,它不但牵扯到意识与物质关系......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伊始未久,便在信徒中、殊是上层中开始了佛学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的研究;其后东传至中国汉地,信徒日众,又经法......
藏传量论(因明)的一大特点是用“摄类”范畴来表达整个因明学的体系。本文从创立“摄类”的恰巴曲森开始,综合了萨班·贡噶坚......
20世纪将名辩与逻辑,因明作比较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有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钊、沈有鼎、张盛彬八位学者。......
覃寿公是民国初期的思想启蒙家,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他的佛学造诣也极高,在因明学研究领域更是独树......
熊十力对因明学有过系统的研究。在其晚期的知识论建构中,熊十力成功地运用因明学与现代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在传统心学与现......
台湾逻辑学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共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据时期(1945年以前),台湾逻辑学萌芽期;第二个阶段:光复时期(1945年-1964年),台湾逻辑......
<正>"民族脊梁"的代表——玄奘,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佛教史上的高僧和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自己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以及......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自中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形成了汉传因明和藏传量论二支。藏传量论注重于知识论但亦有丰富的逻辑......
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
《文心雕龙》的产生和形成问题,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勰为什么会写《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何以不同于我国众......
上篇 玄奘的生平与思想第一章 玄奘的生平事迹第一节 早年生活隋开皇廿年(公元600年),玄奘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俗姓陈......
目的人们接触每件事物之推理,依据已知事件比较后,并试图推测未知事件,此种能力是天生,且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中医经典如《内......
因明之学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以后,经历代僧侣之努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术体系。然而,明治维新令传统因明学受到西方逻辑学的冲击......
本文将意象纳入中国文化“言象互动”的符号系统,对其结构、功能作了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意象功能借助老学和易学实现的哲学超越,......
<正> 1988年11月,“《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日本、苏联、意大利、瑞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