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静观相关论文
现代抒情小说发端于“五四”时期,周作人首先提出了“抒情小说”的概念,鲁迅以他的《故乡》、《社戏》开辟了乡土抒情小说的新流派,随......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
本文从生命美学层面把握秋白特异的生命形式,由此理解《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及其深刻内涵,指出:秋白生命的特异性表现在他始终保存两......
"审美静观"是中西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与分析,在今天的美学研究中仍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中国当代艺术......
作为2017年最具影响力的国产电影之一,《冈仁波齐》取得的市场突破引人瞩目,其美学与文化上的价值和启示更不能忽略。在美学层面,......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
<正>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美学思想,以其悲观主义的特征,在西方现代艺术......
“审美静观”是中西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与分析,在今天艺术家的创作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创造力和艺术......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但这些研究多从“境界说”的其中某个或几个侧面......
【正】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雕龙·神思》)“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心理控制论。在这个学说中,有三种极......
<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境界区别为两大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种区分,关系到诗词意境中主客体内在联系的......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
本文根据艺术感受力的实践、情感、审美品格,从精心观察、倾情体验、展开想象、审美静观四个方面对艺术创作中感受的捕捉、强化、丰......
庄子认为,对“道”不可作知性判断与名理言辨,只能靠虚静的心境体悟而得。庄子虚静悟道现的审美意义有三:一是具有审美直觉的显著特征......
姜白石词独诣之美,在于舒发灵心秀怀之思,极尽要眇馨逸之致。其以出于江西诗派的手笔匡救妩媚之气,用含蓄蕴藉以弥补粗犷嚣喧之风,......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
面对一幅艺术品,我们常常沉浸在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但却很少在意我们是如何观看这幅艺术品的,即艺术的“观看方式”。图像时代......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艺术观为指导思想,探索和分析了悲剧与现实苦难的关系问题,即现实苦难是悲剧的产生根源,悲剧是现实苦难......
<正> 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中有两种最高精神境界,一如元代画家黄公望那样,意态忽忽,终日奔走于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虽风雨......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
一翻开18世纪的美学著作,令人惊奇的是,它大量关注自然中的美、崇高和如画性。(2)它将艺术处理为次要的、派生的而不是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