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理相关论文
【摘要】阳明哲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分支,本文将以王阳明对“心”之意涵的论述为线索,尝试探究整个阳明心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致良知......
阳明"心外无理"的思想在近现代受到科学主义者的严厉批判,认为"心外无理"是用主观内在的心吞没了客观外在的理,阳明因此也被当成了一个......
伽利略被教会审判后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时代。”的确,当今社会已不再是个人主义者的时代了。但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式微,接踵而至......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任庐陵知县,首次把其心学思想付诸政治。秉承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信念,王阳明亲民爱民,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
为比较分析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心外无X”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意向性对象”,从现象学的“意念与现象”角度对“心外......
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
"阳明学"是王阳明会通儒、佛的理论成果,这种会通的思维模式在"阳明学"中实际上是以"心外无X"的方式加以表述的。"心外无X"是整个"......
<正> 王守仁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理解和特点的把握,学术界尚存在许多分歧。如有的人认为王学即......
<正>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为进......
<正> 心学源远流长,从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到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正>文革中参加工作的同志,大概都在组织的号召下学过哲学。曾有一个决不是用于嘲讽的说法:“7亿人都是哲学家。”我那时认为,世界......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是一个价值命题。其着眼点不在于对心物关系作知识论的说明,而是要在“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中达成心体、......
<正>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历代哲学家对知行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争论不休.宋代以后,理学家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不仅为成圣成贤的工夫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激活了价值产生的......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最终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中国传统思维模......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
阳明心学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心外无理"为立论根本,提出了"致良知"的......
<正>王阳明从"心即理"、"心外无物"及有无统一、体用不二的心本体观出发,企图消除心与物的二元对立。他又以"良知"替代"心",突出了......
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原理是心外无理和心即理(良知)一反一正两个命题,它们建立在一些列论证的基础之上。这些论证可以分为否定论证......
【正】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
儒家主知,在于儒家六艺。而《大学》格物致知乃是小学知识修备至大学明德的必要衔接。宋儒格物致知之说,即从《大学》格致之旨阐发......
“心”与“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使用,在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大致说来,在宋明理学的各个阶段,“心”的涵义大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