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相关论文
河姆渡文化不仅有丰富的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物质内涵,而且还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其中以陶器为载体的几种刻划纹饰就是河姆渡人精神......
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耕畜,对农耕经济作用巨大,所以旧时农民多供牛王,希望保护耕牛,使其免染瘟疫。 牛被神化相当早。原始时代,我国北......
试论河姆渡出土的"陶舟"李跃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发掘河姆渡遗址,面积810平方米,出土遗物1600多件,是长江流域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草编是中国民族一门古老的手工艺,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类的始终。在远古的时候,原始的祖先用与绳相似的材料如:藤条、茼麻、杂草等......
<正>上海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具备了史学思想方......
教材是我们老师教学的主要载体,能把教材讲的一字不差,能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成了很多老师的引以为豪的事情。因此很多老师讲课基......
【正】 “鱼藻纹盆”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今藏浙江省博物馆。盆系夹砂黑陶质,......
河姆渡遗址“鱼藻”纹盆考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渭金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不少表现农业题材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制作较精致,而且器表大都......
试论河姆渡稻谷发现的文化学意义宁波市博物馆虞浩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关“文化”的概念达百余种,然从广义上讲,不外乎包括“精神文......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即约公元前3200~前2000年,于东南沿海、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古具区泽)及钱塘江流域一带(以下简称"良渚文化区")的......
中国的农业考古,自上世纪中叶起,特别自1981年<农业考古>创刊以来,不仅确定了这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而且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
<正>"核心素养"成为继"双基"和"三维目标"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标识。如何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
1977年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了一块形似马鞍、造型厚重、上刻五叶纹植物的夹炭灰陶块(T213④:84),此陶块高19.5、残宽18、厚5.......
对河姆渡人的水上交通问题,考古界已作了普遍的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绍平原东部的滨海地区、在东海的舟山群岛地区,发现......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当地村民在劳动中意外发现了这个卉村落遗址。考卉学家在距离地面3米的地下,发现黑褐色的泥土中夹带着一些......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两件"刻纹陶块"颇引人注目.标本T33(4):90砖形陶块(残),两面均饰对称的叶纹和联珠纹图案,一侧饰......
<正>好吧,一切从有山顶洞人的那一天开始说起吧。山顶洞人距今大约两万年,他们的大脑容量已经和现代人相差无几,所以他们在工作之......
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木制的建筑构件和器物。这些复杂的建筑构件和器物,在当时来说,属于高科技的范畴......
<正> 公元1973—1978年,世界文明史上又开辟了新的一页——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大量的农作物、农业工具、建筑、纺织品、纺织工......
<正>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课堂上学生仅听老师讲授、做笔记、做练习、背书等活动构成的接受式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交......
<正>双鸟朝阳纹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标志性图案,此纹刻在残缺的象牙片上。对于这一图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认定为"连体双鸟......
中国丝织技术和人工养蚕技术的出现都是私有制催生下来的产物。丝织技术不可能产生于纺织技术出现之初,它是纺织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正> 最近十余年,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长江流域文化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七千年前的奇迹.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至于觚形杯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较早,数量也多,演变关系十分清楚,早期形态多为束腰形、平底或有3个片状矮足。在崧泽等遗址有少量相......
<正>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
<正>发生发展于中国境内的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存在着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境内自然地......
<正>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夹砂灰陶陶块,形似马鞍(略残),上有盆栽植物的刻划图案。......
<正>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和自然环境分析 河姆渡遗址(东经121°21′、北纬29°58′)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
<正>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1973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此遗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