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安相关论文
一、引言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这期间,佛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广泛地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释道安访经问道,看《综理众经目录》的形成;从僧佑《出三藏记集》的编撰,看《综理众经目录》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内容摘要:降魔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佛教弘扬这一观念的载体有多种。其中就包括降魔变文和檄魔文。相对于敦煌降魔变文,檄魔文......
河北佛教界和学术界于5月14日组织学术界召开了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河......
晋宋时代《般若经》已经传入并译出,但除了不多的学问僧人,社会上的仕人真正能够理解的还不多。中国人要消化印度来的般若中观思想还......
<正> 《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杂家著作,作者为“侯景之乱”后继位江陵的梁元帝萧绎。萧绎一生博学多能,拿他自己的话......
东晋名僧慧远,在佛教史上极具影响.本文从慧远在江南佛教界领袖地位的确立,引高僧名士南渡极广传佛法于江南三方面揭示了慧远与江......
“义学”僧人的成长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佛教经典翻译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翻译出来的佛教经论文献的深入阅读与精确理解。释道安在佛经......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
【正】 一般说来,中国翻译史是始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时开始,到北宋时基本结束,持续了近千年,时间之长,译量之多,在世......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道士、道人考钟少异唐宋以来,道士、道人一直是道教徒的专用名称,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也或称道士、道人。那么,道士、道人作为僧......
对于东晋释道安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论,学界大多理解为他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要求而主张向儒家忠君思想做出妥协,又或以为他出于......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实事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
北周建德年间番禾瑞像曾经发生多次佛首跌落事件。释道安和释道宣直接将其与北周政权的覆亡和北周武帝发动的灭法运动相联系。正是......
晋释道安的“不依国主 ,则法事难立”一语 ,是对十六国时期佛教传播情况的总结与批评 ,而实际上他在倡导一种符合古代印度传统的弘......
东晋时名僧释道安是中土弥勒信仰的首倡者,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僧传记中有关其弥勒信仰活动的记载却杂而不详,引起一......
东晋名僧释道安是我国弥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结合佛教经典中的弥勒形象和道安的个人经历来分析,道安产生弥......
十六国时期我国佛教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统治阶级的极力倡导和扶持;二是三大教团主的积极活动;三是东土学者西行求法、译经传教的人数......
本文概述了宋代以前三教论衡的大概过程,并分析了这一过程所呈现出的内容特征。在中华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佛教与儒道教从价值对立到价......
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随感而发到自觉规范的发展过程。入长安之前,他在佛经译文的质朴和文饰的问题上,......
释道安对老子本体论的承接有二 :无为道体 ,道不可言。他对老子本体论的改造亦有二 :一 ,老子之无可以生有 ,无的本体在先性乃是事......
道安南下襄阳后,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依国主立佛法"的原则;在理论上创立学派,兴起中国式般若学;在组织上建立了以道安为核心的释姓......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
<正>襄阳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尤善尺牍论议。唐修《晋书·习凿齿传》本此,按年代先后概述其一生;且保留了诸如《......
释道安在长安组织佛经译场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
我国佛经专科目录的出现,是与佛教的传人、盛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从东汉开始流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