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师范学院教授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高效的课堂教学,既需要从大处着眼,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布局;又要从小处入手,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因素.课堂教学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每个环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各个环节的细节把握.课堂教学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与把握,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1关注课前交流,为高效课堂营造氛围
毋庸置疑,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交流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学生从休息状态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课前交流有多种方式,比如和学生亲切的交谈、演示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提出一个小问题、播放一小段视频等等.
2关注课堂开头,为高效课堂铺桥引路
好的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进入课堂,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案例1】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的导入.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物体(出示吸盘),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吸在墙上,挂物体.
教师:你会安装吗?
生:会.(学生上来安装,在粗糙的墙上不能成功、在光滑的玻璃或瓷砖上可以.)
教师:为什么有时能“吸”住,有时不能呢?你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
生:……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随着老师的思路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教学案例2】学习《摩擦力》时的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的鞋底,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可以防滑.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学生甲:老虎钳的手柄上刻有花纹.
学生乙:矿泉水的瓶盖上刻有花纹.
学生丙:汽车、自行车的轮胎也刻有花纹.
教师: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都与摩擦力的知识有关!那么,摩擦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它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它是否越大越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手段,凸显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会使学生感到物理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关注课堂结尾,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延续
一堂课引人人胜的开头十分重要,而耐人寻味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延续.好的结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进行课外拓展等.常用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3.1章回小说式的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可在教学任务较重, 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使用,教师在下课前把授课内容象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打住,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之盼望“下回分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渴望.
【教学案例2】学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第一课时,用章回小说式的结尾法.
教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你能说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阐述什么物理规律吗?
学生: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只能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为什么物体不受力时能够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如果一位同学在一艘匀速行驶的轮船尾部边缘竖直向上跳起,他的受力情况怎样?他会不会掉到水里呢?
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非常想知道结果.)
教师:下一节物理课我们再来探究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课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悬念,他们期盼知道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
3.2提出新的问题法
提出新的问题法常常用在习题课上,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有些详讲,有些略讲,有些故意不讲,留下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案例3】一次在讲到用等效法测电阻时,原题是让同学们用电流表去设计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x(如图1).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方式结束课:如果用电压表代替电流表,应如何设计电路才能测量未知电阻Rx的值呢?
3.3布置课后小制作、小实验法
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对学好物理学科可以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例如,学完天平,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天平;学完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测力计;学完电动机,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小电动机模型等等.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去完成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如图2).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4关注课堂提问细节,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交流,而最常用、最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是师生问答.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提问的细节,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4.1学会提问
(1)重视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主要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要对学生分层次提问.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好、中、差各种档次的学生都要照顾到.综合性强的问题提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基础性的问题提问思维滞后型的同学.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思维得到提高和锻炼,增强学习的信心.
(3)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问题提出的时机往往决定着提问的质量.有时问题过早地提出,学生还无法解决,就会失去问题的价值;同样,有的问题提出太晚就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4.2学会候答
侯答,就是等待回答.侯答是课堂提问中不容忽视的步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侯答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侯答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 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某个学生回答,学生会猝不及防,容易造成学生紧张,影响学生的思维,答问的质量会大大降低;另外,没被提问到的学生中也会有一些人认为,老师已经叫别的同学回答问题,自己就不用再思考了.所以,第一侯答时间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较高的思维水平上组织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不知道老师将提问谁,就会促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二是学生回答后的侯答时间,即“第二等待时间”,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适当的一小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改变回答,使他们能够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考,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会增加,就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3学会启答
启答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好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就是要启发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以达到“有疑则使之无疑”的目的.第一,教师要创造学生答问的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气氛.良好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爱答问、敢答问.这样,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第二,对回答遇到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4.4学会理答
理答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的反应与评价.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灵活、中肯、恰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学习的现状,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反之,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使之失去学习的兴趣.
5关注课堂生成,捕捉智慧的火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尤其是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多一次质疑、多一次追问不仅可以改进互动方式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达和语言输出的机会.这样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好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开放性与实效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案例4】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课时,有一个小组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但是电流表有示数,他们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汇报:“老师,我们的小灯泡是坏的.”笔者看了一下后说:“你们调节一下滑动变阻器再看看.”学生调节滑动变阻器后,发现小灯泡慢慢地亮起来了.这里就生成了一个很好的课堂资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笔者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小灯泡刚开始不亮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实际功率太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提高了分析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同时对灯泡的亮度由实际功率来决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淡化预设性结论获得的“喜悦”,更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种种体验, 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敏锐捕捉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 灵活及时地提供支持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难,最终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教师的课前预设.
6关注能力培养,做到真正地“授人以渔”
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发现“教师先给出方法——学生再依方法学习”的教学套路依旧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流程.而这一程序恰恰使学生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活力,进而使学生的自学、讨论等成为虚假的繁荣.在看似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背后,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建构往往受到教师单一、封闭的指导要求的限制,致使学生学习体验最终获得的是“鱼”而不是“渔”.
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正确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教学案例5】以压强这节课为例,在设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四个脚的小桌、海绵、沙盘、钩码、装有一定量水的矿泉水瓶等器材,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一些教师的处理方法是不断地提示学生:实验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你如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你要控制什么?改变什么?你准备怎样改变压力?你准备怎样改变受力面积?……
本环节的教学是要着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可是从老师的第一个提问、从给出设计方法的指导时,老师就带着学生陷入了“按规定动作学习”的套路,而这多少与本环节培养实验能力、学会应用等教学目标相悖.一旦学习过程按照“老师给一种方法-学生依法展开学习”来进行,“培养”的真实状态就会偏离学生的自主、生成和个性,将学生导向遵守、接受和统一,学生最终得到的只是“鱼”,而不是“渔”.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越俎代庖.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展示,然后在评价环节,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以及总结出研究的方法和注意点等.
当然,有关课堂教学的细节的处理还有很多.例如,应对突发事件的细节、课堂语言细节、课前实验准备的细节、演示和分组实验的细节、课堂巡视细节等等.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和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因素,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相信我们一定会打造出更多高效的物理课堂.
1关注课前交流,为高效课堂营造氛围
毋庸置疑,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交流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学生从休息状态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课前交流有多种方式,比如和学生亲切的交谈、演示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提出一个小问题、播放一小段视频等等.
2关注课堂开头,为高效课堂铺桥引路
好的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进入课堂,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案例1】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的导入.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物体(出示吸盘),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吸在墙上,挂物体.
教师:你会安装吗?
生:会.(学生上来安装,在粗糙的墙上不能成功、在光滑的玻璃或瓷砖上可以.)
教师:为什么有时能“吸”住,有时不能呢?你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
生:……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随着老师的思路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教学案例2】学习《摩擦力》时的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的鞋底,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可以防滑.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学生甲:老虎钳的手柄上刻有花纹.
学生乙:矿泉水的瓶盖上刻有花纹.
学生丙:汽车、自行车的轮胎也刻有花纹.
教师: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都与摩擦力的知识有关!那么,摩擦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它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它是否越大越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手段,凸显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会使学生感到物理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关注课堂结尾,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延续
一堂课引人人胜的开头十分重要,而耐人寻味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延续.好的结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进行课外拓展等.常用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3.1章回小说式的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可在教学任务较重, 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使用,教师在下课前把授课内容象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打住,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之盼望“下回分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渴望.
【教学案例2】学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第一课时,用章回小说式的结尾法.
教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你能说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阐述什么物理规律吗?
学生: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只能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为什么物体不受力时能够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如果一位同学在一艘匀速行驶的轮船尾部边缘竖直向上跳起,他的受力情况怎样?他会不会掉到水里呢?
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非常想知道结果.)
教师:下一节物理课我们再来探究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课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悬念,他们期盼知道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
3.2提出新的问题法
提出新的问题法常常用在习题课上,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有些详讲,有些略讲,有些故意不讲,留下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案例3】一次在讲到用等效法测电阻时,原题是让同学们用电流表去设计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x(如图1).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方式结束课:如果用电压表代替电流表,应如何设计电路才能测量未知电阻Rx的值呢?
3.3布置课后小制作、小实验法
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对学好物理学科可以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例如,学完天平,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天平;学完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测力计;学完电动机,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小电动机模型等等.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去完成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如图2).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4关注课堂提问细节,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交流,而最常用、最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是师生问答.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提问的细节,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4.1学会提问
(1)重视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主要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要对学生分层次提问.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好、中、差各种档次的学生都要照顾到.综合性强的问题提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基础性的问题提问思维滞后型的同学.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思维得到提高和锻炼,增强学习的信心.
(3)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问题提出的时机往往决定着提问的质量.有时问题过早地提出,学生还无法解决,就会失去问题的价值;同样,有的问题提出太晚就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4.2学会候答
侯答,就是等待回答.侯答是课堂提问中不容忽视的步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侯答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侯答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 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某个学生回答,学生会猝不及防,容易造成学生紧张,影响学生的思维,答问的质量会大大降低;另外,没被提问到的学生中也会有一些人认为,老师已经叫别的同学回答问题,自己就不用再思考了.所以,第一侯答时间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较高的思维水平上组织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不知道老师将提问谁,就会促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二是学生回答后的侯答时间,即“第二等待时间”,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适当的一小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改变回答,使他们能够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考,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会增加,就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3学会启答
启答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好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就是要启发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以达到“有疑则使之无疑”的目的.第一,教师要创造学生答问的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气氛.良好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爱答问、敢答问.这样,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第二,对回答遇到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4.4学会理答
理答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的反应与评价.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灵活、中肯、恰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学习的现状,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反之,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使之失去学习的兴趣.
5关注课堂生成,捕捉智慧的火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尤其是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多一次质疑、多一次追问不仅可以改进互动方式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达和语言输出的机会.这样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好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开放性与实效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案例4】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课时,有一个小组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但是电流表有示数,他们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汇报:“老师,我们的小灯泡是坏的.”笔者看了一下后说:“你们调节一下滑动变阻器再看看.”学生调节滑动变阻器后,发现小灯泡慢慢地亮起来了.这里就生成了一个很好的课堂资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笔者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小灯泡刚开始不亮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实际功率太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提高了分析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同时对灯泡的亮度由实际功率来决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淡化预设性结论获得的“喜悦”,更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种种体验, 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敏锐捕捉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 灵活及时地提供支持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难,最终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教师的课前预设.
6关注能力培养,做到真正地“授人以渔”
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发现“教师先给出方法——学生再依方法学习”的教学套路依旧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流程.而这一程序恰恰使学生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活力,进而使学生的自学、讨论等成为虚假的繁荣.在看似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背后,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建构往往受到教师单一、封闭的指导要求的限制,致使学生学习体验最终获得的是“鱼”而不是“渔”.
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正确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教学案例5】以压强这节课为例,在设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四个脚的小桌、海绵、沙盘、钩码、装有一定量水的矿泉水瓶等器材,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一些教师的处理方法是不断地提示学生:实验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你如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你要控制什么?改变什么?你准备怎样改变压力?你准备怎样改变受力面积?……
本环节的教学是要着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可是从老师的第一个提问、从给出设计方法的指导时,老师就带着学生陷入了“按规定动作学习”的套路,而这多少与本环节培养实验能力、学会应用等教学目标相悖.一旦学习过程按照“老师给一种方法-学生依法展开学习”来进行,“培养”的真实状态就会偏离学生的自主、生成和个性,将学生导向遵守、接受和统一,学生最终得到的只是“鱼”,而不是“渔”.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越俎代庖.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展示,然后在评价环节,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以及总结出研究的方法和注意点等.
当然,有关课堂教学的细节的处理还有很多.例如,应对突发事件的细节、课堂语言细节、课前实验准备的细节、演示和分组实验的细节、课堂巡视细节等等.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和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因素,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相信我们一定会打造出更多高效的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