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能陶冶情操,能催人奋进。山的雄奇、水的湛蓝、花的姹紫嫣红、鸟的宛转娇啼,这是自然的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敬业奉献,这是人性的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文学的美;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这是音乐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品味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欣赏、美的感受、美的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现行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优、素有定评的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章一篇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伴着这艺术熏陶的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急待甘霖之心田,便会开启学生智慧宝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彩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催化学生的不竭创造。那么,怎样才能寓教学于美的熏陶之中呢?我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三形式”与“一综合”的教学方法,弹好熏陶教学“三部曲”。
“三形式”就是声音、色彩与线条。众所周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音乐能吉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语文教材中,骈散错综的散文、音韵和谐的诗歌,无不具有诗情画意,具有美的魅力。倘若再配以清晰流畅、抑扬顿挫的语文教学的“个性语言”,就更有音乐的吸引力,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熏陶。这就是“声音”的形式。例如,我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就是运用了“声音”这种形式:在我明确了《海燕》这篇文章总的语言情感基调后,我准确清楚地,时而气势磅礴、充满乐观激情;时而轻蔑愤怒;时而高昂豪迈,将《海燕》全文抑扬顿挫地范读两次,达到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再给学生明确各节的朗读要领,或让他们自行朗读,或抽人朗读。学生通过这一形式,很容易地把握了全文的要旨,并品味到了课文音乐的美、意境的美。“色彩”的形式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作品中深奥的道理开掘出来。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深入浅出地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意境中受到蕴含哲理的美的熏陶。比如,我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就是这样做的:先通过“声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后通过对本文生动形象凝炼的语文,具有音乐美的文字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作品的意境,再启发学生领略本文意境中所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忧国忧民的伟大报负之美,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就基本能达到这一教学法的预期目的了。中国画颇讲究线条的勾勒,我想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也应该讲究准确的“线条勾勒法”。“线条”就是板书的文字内容,“勾勒”就是将板书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词句层次分明、布局得当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一目了然于知识的结构,又得到严整、优美的文字熏陶,这就是“线条”的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渗入学科教学,以课件展示代替板书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必要的、恰当的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即使是多媒体也无法替代的。“一综合”是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将“三形式”的教学法,或三者有机结合,或二者灵活补充,以进行教学,就不愁没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艺术效力,就能寓教学于美的熏陶之中。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达到这个要求,“阅读欣赏”、“分析鉴赏”、“实践创新”是必要的途径。这里我把它称作是“阅读教学三部曲”。
第一部:阅读欣赏。大凡学习文学作品或其他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可以采用“声音”这一有效形式,使学生欣赏声音的美,再通过自行阅读欣赏文质的美。或通过多媒体课件,适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例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阙时,一开始就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写景名句导人新课,再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有关描绘雪景的电影镜头、图画或文句,此时学生的思绪便渐渐进入雪景的意境之中,思维也随之而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见到过暖国水墨画般的旖旎雪景;有的说,我在电影中见过南极茫茫的冰天雪地、天山巍巍的雪山冰峰、哈尔滨的雪城,这都美极了……然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多姿的雪景图片,学生的感受一下子真切起来。此时,我在顺势有表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范读边领会北国雄奇壮丽的雪景风光。紧接着因势利导,推出第二部曲“分析鉴赏”。
在此,我出示了如下的思考题:这阙词中,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最精当、优美?为什么?这些词句作者是怎样抓住北国雪景的特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北国雄奇雪景的?你能将这雄奇的雪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学们听听吗?上阙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老舍笔下的“济南雪景”与本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趣,于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同时,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最后是“实践创新”,通过多样化的课后练习,比如名言佳句摘录、写景片断练习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把语文教学与美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现行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优、素有定评的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章一篇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伴着这艺术熏陶的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急待甘霖之心田,便会开启学生智慧宝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彩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催化学生的不竭创造。那么,怎样才能寓教学于美的熏陶之中呢?我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三形式”与“一综合”的教学方法,弹好熏陶教学“三部曲”。
“三形式”就是声音、色彩与线条。众所周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音乐能吉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语文教材中,骈散错综的散文、音韵和谐的诗歌,无不具有诗情画意,具有美的魅力。倘若再配以清晰流畅、抑扬顿挫的语文教学的“个性语言”,就更有音乐的吸引力,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熏陶。这就是“声音”的形式。例如,我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就是运用了“声音”这种形式:在我明确了《海燕》这篇文章总的语言情感基调后,我准确清楚地,时而气势磅礴、充满乐观激情;时而轻蔑愤怒;时而高昂豪迈,将《海燕》全文抑扬顿挫地范读两次,达到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再给学生明确各节的朗读要领,或让他们自行朗读,或抽人朗读。学生通过这一形式,很容易地把握了全文的要旨,并品味到了课文音乐的美、意境的美。“色彩”的形式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作品中深奥的道理开掘出来。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深入浅出地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意境中受到蕴含哲理的美的熏陶。比如,我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就是这样做的:先通过“声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后通过对本文生动形象凝炼的语文,具有音乐美的文字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作品的意境,再启发学生领略本文意境中所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忧国忧民的伟大报负之美,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就基本能达到这一教学法的预期目的了。中国画颇讲究线条的勾勒,我想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也应该讲究准确的“线条勾勒法”。“线条”就是板书的文字内容,“勾勒”就是将板书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词句层次分明、布局得当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一目了然于知识的结构,又得到严整、优美的文字熏陶,这就是“线条”的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渗入学科教学,以课件展示代替板书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必要的、恰当的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即使是多媒体也无法替代的。“一综合”是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将“三形式”的教学法,或三者有机结合,或二者灵活补充,以进行教学,就不愁没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艺术效力,就能寓教学于美的熏陶之中。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达到这个要求,“阅读欣赏”、“分析鉴赏”、“实践创新”是必要的途径。这里我把它称作是“阅读教学三部曲”。
第一部:阅读欣赏。大凡学习文学作品或其他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可以采用“声音”这一有效形式,使学生欣赏声音的美,再通过自行阅读欣赏文质的美。或通过多媒体课件,适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例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阙时,一开始就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写景名句导人新课,再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有关描绘雪景的电影镜头、图画或文句,此时学生的思绪便渐渐进入雪景的意境之中,思维也随之而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见到过暖国水墨画般的旖旎雪景;有的说,我在电影中见过南极茫茫的冰天雪地、天山巍巍的雪山冰峰、哈尔滨的雪城,这都美极了……然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多姿的雪景图片,学生的感受一下子真切起来。此时,我在顺势有表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范读边领会北国雄奇壮丽的雪景风光。紧接着因势利导,推出第二部曲“分析鉴赏”。
在此,我出示了如下的思考题:这阙词中,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最精当、优美?为什么?这些词句作者是怎样抓住北国雪景的特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北国雄奇雪景的?你能将这雄奇的雪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学们听听吗?上阙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老舍笔下的“济南雪景”与本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趣,于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同时,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最后是“实践创新”,通过多样化的课后练习,比如名言佳句摘录、写景片断练习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把语文教学与美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