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预设更要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u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主题
  历来,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教学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一)根据教学大纲及课标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二)参考相应资料设计教学步骤;(三)利用教案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的生态系统,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固定的模式机械地加以操作。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研究“新基础教育”发展性阶段时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开展生成的面具有创生性的。
  本文以《牡丹的拒绝》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二、案例描绘
  《牡丹的拒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美的沉思”章节中的第二篇课文,上课前我设计了如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牡丹的个性美。
  2.学习另辟蹊径的构思技巧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在为人品行方面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以本文为平台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2.体会本文以物写人的写法
  三、教学流程
  1.欣赏激趣,导入文本。
  (1)诠释“国色天香”,理解“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引入“牡丹”这一概念。
  (2)欣赏《牡丹之歌》和展示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等十幅牡丹图片图片,直观感受牡丹的娇艳华贵。
  2.亲近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有没有在文中找到牡丹娇艳华贵的美?
  (2)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3)这样的牡丹,你认为它美吗?
  3.因势利导,共研课文。
  (1)问题探讨,挖掘内容。
  要求学生找寻描写牡丹的语句,分析语言。
  ①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把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②牡丹真正拒绝的是什么?
  ③牡丹的美若体现在人的身上,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讲授为主,升华内涵。
  ①作者是不是就花写花呢?
  ②讲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构思巧妙;借物喻人。
  4.拓展延伸,服务理解。
  (1)“文如其人”,走近作家。
  (2)联系历史,巩固认知。
  小组讨论,历史上有哪些人与牡丹有着同样的品性?
  5.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字词积累。
  (2)课外搜集与牡丹有相同品性的人的诗句。
  三、教学分析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娓娓动听的乐曲(《牡丹之歌》)配以恰到好处的图片(牡丹品种)展示,使大家都陶醉在娇艳华贵的牡丹王国中,教学流程也顺利进行。但文本研读的两个环节却超出了我的预设情境。第一处:在分析牡丹为什么拒绝把美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学生回答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原因是: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主观原因是: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既如此,我本应该加以追问:“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牡丹会有如此的品性呢?”而后,顺其自然知人论世,结合《牡丹的拒绝》的创作年代(1992年)因素,介绍作者张抗抗,理解一气呵成。但我却提问:牡丹真正拒绝的是什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处正好是最好的材料拓展点,而我却错失良机。第二处:当提问牡丹的美体现在人身上,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时,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具有像牡丹这种品性的人!”对于完全出乎意料的声音,我方寸大乱,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应付这尴尬的局面,尽管我知道,在第5环节也设置了小组讨论,提及历史上一些与牡丹有相同品性的任务,但在汇报课上,教学经验的欠缺,导致我不能跳跃“写作特色”和“作者介绍”两个预设的教学环节,直奔话题的回复。因此,我并没有顺着学生的质疑向纵深发言,而是打断了学生的发言,以结论的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辩论,进入预设的下一个环节。
  四、教学反刍
  这堂课对我的启示颇大:课堂是教师的“教”堂,但更大意义上是学生的“学”堂。倘若预设的教学没有建立在“为了学生发展”这个基点上,那么,所谓的预设也就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在新的课改要求背景下,根据新课标方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并将其贯彻于实践教学中,避免“说一套,做一套”、“写一套,教一套”的对策应付政策的“伪教改”局面出现。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修养时,曾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潮的教学艺术。只有三方面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展示语文的魅力。语文是一门负载文化、表达真善美、陶冶情操与宣泄人性及自由等人文精神功能最强的学科。只有才情兼备的教师,才能营造一个妙趣横生、和谐完整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还未完全从游戏的环境中转换过来,对学校生活充满新奇与希望。遇到问题时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对于问题的思考流于表面,然而他们个性冲动,喜爱表现,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烈,喜欢交流的同时也显示出思考缺乏深度,语言缺乏逻辑性,往往以“字、词”的形式出现,难以成句。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的现象。有限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也使得孩子的书面词汇极度匮乏,表达过于口语化是常见现象,
摘 要: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基本和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重要工具,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谈谈向量在解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 向量 解题 应用    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大量实际问题及科学技术问题中,诸如位移、力、速度等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只有引入向量才能准确地表示它们,因此,向量的引入是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向量作为一种表示有多个因素的量,
数学倾听是一种数学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数学记忆、思考、操作、联想、想象、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任务。数学倾听是听者与说者双方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会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事实、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能得到丰富与发展。那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呢?  一、专项训练策略:在整体发展中提高倾听能力 
经常听到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当然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都希望把课上好。许多老师都有一些很好的“绝招”,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任何一种“绝招”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场合。以前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而现在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数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而学生逐步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由学生被动学变为学生主动学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堂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创
摘 要: 网络技术的产生及发展改变了整个信息社会,为教育信息的获取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存储过于庞大和无序,将会耗费人们大量的精力,有无能力获取有用信息成为制约人们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分类 获取途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校长布罗帝(William R.Brody)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在于,
在我国,拓展游戏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拓展游戏不论是从运动形式上来看,还是从它的作用来衡量,不仅与执行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能有效解决学生运动兴趣单一、运动参与面不广、身体素质训练不足等问题。那么,作为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载体,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拓展游戏教学法能否得到小学生的喜爱,能否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能否真正达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合情推理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是2006年在霍乱弧菌中被定义的新型分泌系统,其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变形菌门中,为15-20个保守结构基因构成的基因簇,主要组分可分为
体育教学是一种以身体参与活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践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在活动时,由于活动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合作群体,因此在人多的情况下我常采用分组教学法,采用合理的分组方法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能使课堂组织有序,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全面发展,较好地实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