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相关论文
中国近代型报刊最初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基督教传教士充当了在华办报的主角,其报刊不仅开中国近代型报刊之先河,而且对近代中......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
本文系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KJ10-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高校思政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是淮南职业技术......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hiall 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
本文基于翻译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简称ANT),以《中国丛报》为中心,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进行探析,分析......
摘 要: 从1830年第一批美国传教士来华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美国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教,从事了一系列的世俗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本文拟就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赴华传教士的若干活动与观点,以及美国政府侵华政策的制定与实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透视两者之间的内......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19世纪中前期研究和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创办的旨在向外国读者译介岭南风土人情和中国社会状况的英文报刊中出现大量的岭南文化负载词汇。以在华......
摘 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
马礼逊等人以信函和回国述职演说等形式传播了少量的中国物产、风土等常识性的经济信息。《中国丛报》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
本文以《中国丛报》刊登的论述新教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的文章为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就早期新教传教士在对华......
20世纪以来,“国民性改造”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主导话语之一。作为一种知识话语,有关中国国民性话语产生的源头在哪里?本文从......
女性形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成为不同性别观念交汇和冲突的焦点,而作为国外中国学研究内容之一的中国女性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十分活跃......
19世纪30年代,在新教传教士开始登陆中国布道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觊觎中国的双重大背景之下,《中国丛报》应运而生。它能够成功......
1832年5月,在广州创刊的《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月刊,其内容广泛,包括地理、道德、政治、商贸、文学和宗教,以使在......
1833年10月,卫三畏为印刷《中国丛报》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负责《中国丛报》印刷出版工作14年;他积极为《中国丛报》撰稿16年,共撰......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西方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教育进行的直接译介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场以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较大规模译介活动,系统介绍中国各层......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报纸过于"政治化"始于近代国人办报。而事实上,近代早期在华英文外报自创始阶段就呈现突出的"政治化"特征。本文......
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发行的《中国丛报》,发表了关于台湾的系列文章和报道,为西方读者建构了台湾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在荷......
《海国图志》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出自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译介者是晚清 德国来华的传教士郭实腊.由于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