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三畏相关论文
从1833年底至1857年初,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是美国传教团体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学界有关《汉英韵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已经涉及了这本字典的释义、语法、例证和音系等方面,但目前只有音系有较为......
美国汉学奠基之作《中国总论》的作者卫三畏曾说:“一但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国将不复存在!”是啊,文字是一个......
19世纪中前期,西方人通过创办英文报刊向西方介绍中国,博物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中国丛报》中......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所编《拾级大成》是美国人在中国编印的第一部汉语教材。与此前为外国人编写的汉语学习材料如字典、文选等相比,......
在我国收藏界,许多人收藏和研究的领域与自己职业往往无关。由于纯粹出于喜爱,多能另辟蹊径,获得意外效果。我与龚晏邦认识多年,志趣相......
摘 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
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既是美国乃至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也是中国人反观自我的良好镜鉴。卫三畏是十九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
卫三畏作为美国早期来华的一位著名传教士,自19世纪30年代来中国后,以传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中美《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中积极......
本文以汉语音韵学的观点来分析《汉英韵府》的官话音系。以中古音分类为基准,与马礼逊《字典》、麦都思《华英字典》比较,并联系国......
卫三畏是最早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西方汉学家之一。本文探讨其散见于《中国总论》《拾级大成》以及《中国......
1837年美船“马礼逊”号的日本之行,开启了美国与日本直接往来的先例。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日本开国的“序曲”。此次航行时间上早......
1858年中美签订赔偿条约,中国付给美国700,000美元损失赔偿费,所有的赔款付清后,还剩下二十多万美元余额。卫三畏提议用它在中国建一所......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 Jordan Miln,1864-1933)于1896年出版的《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When We Were strolling Players ......
中美两国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贸易往来,但作为两国商贸往来的商人,基本不懂也不想学习对方的语言及文化,而传教士则不同,他们......
卫三畏是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之一。自1833年来华之后,他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不仅仅是传教士、汉学家,也是一名外交官员。他的在......
19世纪来华西士建构了聊斋西传最初的评论与迻译谱系,但在聊斋西传、“王渔洋千金市书”等聊斋研究争议性问题上,国内学界对此的探......
世传《道德经》最早英译为传教士湛约翰于1868年完成。然而,笔者新发现的耶鲁大学《道德经》英译手稿则完成于1859年。我们无法确......
1833年10月,卫三畏为印刷《中国丛报》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负责《中国丛报》印刷出版工作14年;他积极为《中国丛报》撰稿16年,共撰......
<正>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一位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文章选取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为代表人物,选择《中国总论》《拾级大成》《汉英韵府》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汉字方面进行汉......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美华书馆的六种中文活字在中国出版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就其中的二号(柏林)活字产生之背景与起源、订购与制造过程、使用与改......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藏卫三畏未刊往来书信集》(Unpublished Letters from and to Samuel Wells Williams in Yale University Li......
19世纪初,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许多美国基督新教传教士梯航来华,卫三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在中国40多年,不仅恪守教职传播福音,而且积极......
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于1863年出版了《汉语手册》,遗憾的是,150年来该书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客观而言,该书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杨慧玲副教授撰写的《19世纪汉英词典传统——马礼逊、卫三畏、翟理斯汉英词典的谱系研究》(1)以......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是最早接触这部著作的西方人士。......
《聊斋志异》是目前翻译语种最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早期译介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外译肇始阶段的典型特征,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多年来,研究容闳的直接史料,主要是其自传,而美国耶鲁大学所藏"容闳文献"及康涅狄格州立图书馆所藏1902年"容闳日记"等资料,则未得......
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谈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内容涉及汉字的起源、发展、构成、字典编排、字形笔画等,并从音义、方言、文法......
1853到1854年,卫三畏作为首席翻译参与美国远征日本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美国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打开日本国门。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
卫三畏是美国早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1833年抵华,1876年返美。在华期间,卫三畏集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三种角色于一身,是早期中美关......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
现存基督教(广义的)传教士的著述中,有不少关于中国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记谱法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既可以看到传教士对中国本土......
卫三畏以对汉语教学研究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倡导以培养汉语词汇交际能力为教学核心目标,采取比较语言学和文化情景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