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论文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滞重沉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从兼领、过渡到独立、专司,其演变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围绕旧......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它以民族再造为宗旨,以培养世界新民为目标,谱写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的篇章.在中国20......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既有研究往往注重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之外部影响,而对中国教育自身的演变过程关注不够。心理......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民国教育史的研究,唤醒了人们对这一时期教育活动的集体经验和记忆。为了更好的契合当代性的精神,研究者......
<正>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字又陵,又名几道。严复不但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首开风气之先河,引入西方语言及自然科学,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的内容......
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开始了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近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以洋务教育为开端,洋务教育则以京师、上海和广州同文三......
<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与经验,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日,宋荐戈、张腾霄......
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报告会综述●金宝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1997年11月18日—11月2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了“八五”规......
壬戌学制不仅是中国学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学习和借鉴了美国学制的某些做法,同时紧紧与中国的教......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做出回应......
<正> 晚清中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本身已经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改变和进步。从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的异质文明看作"奇技淫巧",到"......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变革,始于洋务运动,其显著特点有三:创办各类新式学院,广泛传播西学;官费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重大举措,促......
【正】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交替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总结报告《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杭州大学教育系主......
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内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提出了“奖励游学”政策,从此,迈出了向国外学习的步伐。广大爱国青......
鸦片战争后,列强靠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带着“基督教占领中国”的信念,传教士们纷至沓来,依据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们取......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30余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步步紧逼的国......
<正> 前言18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近代教育,而正式确立是在20世纪初期。众所周知,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制度为模......
<正> 《中国教育简史》是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为选修课,共3学分。文字教材使用的是由俞启定主编的《中国教育......
文章就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为题进行研究,意在从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杜会,认为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不可能有中......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为了挽救国内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广大爱国学子纷纷负笈东渡,开启了留学日本的新浪潮。这些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积极......
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人,字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晚清重臣,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在其一生中,张百熙倡导学习西学,主持参与了拟订近......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维新志士从“女学兴国”角度出发,将“兴女学”同民族国家命运及女性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积......
<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吴洪成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