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相关论文
作为说明因果原理的"种子(bija)"概念,在唯识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种子"一词在唯识以前的经典与论典之中也频繁出现。本......
慧能禅学与阳明心学是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而从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看,两者又以不同的理论方式同时构成了......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有人用油与水来......
执受色身是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身体存续的根本因,也是身心统一体的有力保障。能执受的阿赖耶识唯有不苦不乐受......
自柏拉图把“理念”抽绎为独立自存的世界后,古希腊哲学对欧洲哲学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哲学史出现了理念世界真实和可感世界虚妄的......
佛教唯识论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范畴相通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同之处。由于有些唯识心......
本文的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文本依据,同时也参考了其他文献,其中主要是以佛教经典文献为主。此次研究是针对《成唯识论》中的阿......
唯识学在认可了“真如”即最高真理不可言诠的立场之前提下,将其理论重点放在了追究“名言”何以生成的问题上.在唯识师看来,正因......
佛家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果被剥夺了眼识,应该还有七识可用,这么说三天对我太短,还远远......
本文分析了废名与熊十力关于佛教哲学论争的问题,对废名的《阿赖耶识论》一文中的心与物、理智与因果、阿赖耶识种子与意识等关系......
【正】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
【正】“真唯识量”是玄奘(公元602—664年)留学印度期间,在戒日王所设的“无遮大会”上,为反驳小乘佛教正量部,论证大乘佛教唯识学......
阿赖耶识产生于印度佛教认识论的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体认识模式来自欧洲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二者虽然来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在探......
究竟如何定义中国水墨画 捡到一个孩子,有没有可能找到他的父母?科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DNA排序,通过这个排序与......
据当代著名佛学家吕徵大师的嫡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波先生说:“吕师未发表的著述还很多,至少有四、五十万字......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间的交涉关系可看作隋唐佛教性相之争的缩影,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此背......
在1921年前后,柏格森哲学风靡中国学界,期间出现了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关性的系列论辩,章太炎、吕澂、梁漱溟、黎锦熙等人先后参与......
<正> 在以阿赖耶识缘起说为基础的唯识理论中,种子与异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略加说明,愿与读友共同探讨。一......
《楞严经》的"众生"揭示了生命不同层次的关系。就生灭门而言,众生因根本无明转真心为妄心,并依各自的情—想结构而被划分成七趣;另......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
《阿赖耶识论》是废名的一部佛学专著。本书从维护有宗唯识学的立场出发,摄儒入佛,提出“世界是心不是物”、“世界是有不是‘生’”......
<正> 《法音》1987年第二期教学园地载有《打开人生奥秘之门》一文,系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文中谈到四个问题,贾......
通过对东西方心理学中各自两个重要心理学概念——集体潜意识和阿赖耶识进行对比考察研究,提出了东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交汇点及其整合......
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颇具个性的阐述,提出了阿赖......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在某种意义上说,唯识学的主旨就是在于建立以阿赖耶识为主体的认识论。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与实践方法论相......
<正>时光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年轻时勤奋努力,未来就会有所收获。一个道场也是如此,现在做了什么,以后就会得到什么。就如俗话所......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
佛教是研究“心”的宗教,在唯识学派中最明显。分析《大乘广五蕴论》的内在基因,探讨佛教心理学的特质。由认识过程引申出因果业力......
<正>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武德年间(618~626),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唐代佛教史籍未曾著录过此书,唯有敦煌本(题有“东宫学士李师政......
目的:对中医元神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其他学科相应领域的发展中总结规律,探索中医元神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和可能性。方法:采取文献......
在经典文本中,如来藏至少具有四种诠义语境:1.阿赖耶识语境。2.真如语境。3.无漏有为法语境。此分三个层次:(1)成佛所需的无漏有为法种;(2)众......
在佛教经籍文献中,禅宗之“悟”便是唯识学的“见道”,是现观唯识学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染污与清净不二,阿赖耶识实性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