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问学相关论文
“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
陆九渊心学作为与朱熹理学双峰竞秀的理论,在宋明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本论文第一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陆九渊心学所产生的时代背......
汉学考据与宋明理学的聚讼及后来的兼采并不是清代"汉宋之争"的全部命题。清代虫鱼考订风气的大兴,使得汉学家们一方面汲汲于对典......
一、陆象山与江西学派陆九渊,字子静,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二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早年据孟子“庶民去之,君子......
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育者的共识,但如何统一,长期以来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一句话,其中“致广大而......
《大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思想典籍。对《大学》,朱熹与王阳明都十分重视,因而他们思想之差异也就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的不......
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意义获得是因为阅读者的主体境界与经典文本的境界会发生“交融”.“境界交融”的发生谓之“通感”,它基于“道......
摘要:戴震《中庸补注》将“戒惧慎独”、“致中和”与“尊德性”、“道问学”相结合,开出了两条独特的修道之路。他将“戒惧慎独”视......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一文通过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一对范畴,来为在宋明理学的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中演变出的浙东学派进行思想史的定位,......
一.“傲礼”的由来及使用条件 “傲礼”是古代商场政界中高级人才对其上司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礼节。故意对某人表示傲慢,反而会使某......
多数教师对"论文"并不陌生,写过,有的还常写;教育刊物就在书桌上,触手可及,里面不就是"论文"?其实,他们写的、读的,与教育刊物上的,多数......
“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1日至22日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西省2011朱子......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
学界向来视阳明学为尊德性之学、朱子学为道问学之学。但其实在阳明学派内部也有独特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蕺山学派刘宗周、黄宗羲师......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
《中庸》开张有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天道、心性、工夫三者圆融互通。李贽在数十年三教归儒型的治学和不断......
余英时在清代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内在理路”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这一思想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被过分强调了,虽有所见,然亦......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朱陆之争的主要内容,它还关涉所谓自明诚与自诚明问题。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朱熹和王阳明都非常重视蒙养教育,在蒙养教育观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在:重视德行教育、重视教学的刚性和规范性、......
王应麟在学术上兼综各家,亦遵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理论范畴,有关南宋乾、淳诸派学术关系的绍述,表达了从心学、理学向文献之学......
"尊德性"、"道问学"之说源于《礼记.中庸》。就"尊德性"而言,它首先是指一种关乎伦理道德的"践履性"说教;同时,"尊德性"必然地、内......
朱熹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大学》,所以要正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就必须了解他高度推崇《大学》的文化意蕴与思想意义。文章通过对朱熹《大......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三大儒”之一,其哲学思想虽不及王夫之和黄宗羲,但是他所推崇的实学思想及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顾......
传统知识论把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割裂开来,然而,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这两个方面。儒家之"知"既包括客体事实更包......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
本文在经学的视野下以思想史发展为线索,对《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做了疏解,指出《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
清华大学依据近五年的教学改革经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目标、路径和内在机理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儒家的"道问学"之路付诸......
对王学的反思与批判是明后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风的转变,历来学者论之甚详。然前贤的视野多局限于王学自......
《大学》《中庸》以"诚"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出一个以"心性"哲学理论为根本、由心性修养之"内圣"而开出"修齐治平"之"外王"的道德......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是朱熹与陆九渊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
朱之瑜(1600—1682),字楚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少时曾寄籍松江。作为明遗民,舜水不食清粟,东渡扶桑,客死异国。本文力图站在“学术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