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相关论文
“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
陆九渊心学作为与朱熹理学双峰竞秀的理论,在宋明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本论文第一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陆九渊心学所产生的时代背......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世界上的人,都是为相遇而来的…… 1 1932年,23岁的牟宗三在北大读三年级。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读到了熊十力......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一句话,其中“致广大而......
《大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思想典籍。对《大学》,朱熹与王阳明都十分重视,因而他们思想之差异也就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的不......
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意义获得是因为阅读者的主体境界与经典文本的境界会发生“交融”.“境界交融”的发生谓之“通感”,它基于“道......
摘要:戴震《中庸补注》将“戒惧慎独”、“致中和”与“尊德性”、“道问学”相结合,开出了两条独特的修道之路。他将“戒惧慎独”视......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一文通过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一对范畴,来为在宋明理学的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中演变出的浙东学派进行思想史的定位,......
一.“傲礼”的由来及使用条件 “傲礼”是古代商场政界中高级人才对其上司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礼节。故意对某人表示傲慢,反而会使某......
《尚书》所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可见中庸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和境界.我认为,在项目管理中要关注......
一、德性的内涵理解德性,是人的道德品性,是人生来而具有的一种自然本性及在生活中凝练而形成的至诚向善的品质。孔子在《礼记·......
仁义礼智都是“本心”具有的德性;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所均有;人应当自觉地存养“本心”;人应当自觉坚守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
“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1日至22日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西省2011朱子......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
在西方美学为审美与道德划界的地方,王国维看到的更多的是相似性和相关性,他通过深入求证人生问题,以"无用之用"构建富有现代人文主......
余英时在清代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内在理路”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这一思想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被过分强调了,虽有所见,然亦......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朱陆之争的主要内容,它还关涉所谓自明诚与自诚明问题。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王应麟在学术上兼综各家,亦遵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理论范畴,有关南宋乾、淳诸派学术关系的绍述,表达了从心学、理学向文献之学......
"尊德性"、"道问学"之说源于《礼记.中庸》。就"尊德性"而言,它首先是指一种关乎伦理道德的"践履性"说教;同时,"尊德性"必然地、内......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三大儒”之一,其哲学思想虽不及王夫之和黄宗羲,但是他所推崇的实学思想及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顾......
传统知识论把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割裂开来,然而,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这两个方面。儒家之"知"既包括客体事实更包......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
本文在经学的视野下以思想史发展为线索,对《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做了疏解,指出《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
<正> 十六世纪朝鲜的理学(新儒学)大师李退溪(1501——1570),是朱熹哲学的传播者和拥护者。他一生为传播朱熹思想作出了贡献。但是......
<正>笔者原在贵州省锦屏县农牧局工作,其间,曾配合蜂学专家徐祖荫老师共同开展过中蜂系列研究。2015年7月,接到徐老师寄来的《中蜂......
对王学的反思与批判是明后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风的转变,历来学者论之甚详。然前贤的视野多局限于王学自......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未有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休,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