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需要输入鲜活内容,以改变传统的沉闷的美术教学。地方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铸造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使美术课堂活跃起来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地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美术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所在地的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生活性特色的教学内容。目前,我国课程发展方向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开发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生活性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为美术教育打开了另一扇窗。
在民间工艺中感受美
笔者所在的昆山市历史悠久,被誉为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源于这里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以及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构成了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在昆山长大的大人们,谁没见过甚至穿过蓝印花布?又有几个没坐过手摇船?其它诸如周庄土布制作技艺、昆石加工工艺、锦溪古砖瓦制作技艺,无一不是昆山民间工艺的特色体现。但是孩子们大概是过于国际化了,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中是“土得掉渣”的,是上不了台面的。美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领略这些“土”东西的魅力,并进而喜欢这些东西。笔者在实践中坚持做兩件事:带出去,请进来。
所谓带出去,就是让学生实地参观。当学生走进周庄古老的染坊,饱含岁月痕迹的染缸,一排排林立的竹架,一卷卷如天空般的蓝蓝的布匹,既是视觉的冲击,更有历史的余味。当古雅的图案呈现出来的时候,文化,已经不用美术老师再做过多的宣讲了。幸运的是,这些孩子拥有的资源是如此广泛,走进昆石加工作坊,领略昆石自然天成的玲珑剔透、独具魅力的晶莹洁白。观看锦溪古砖瓦制作,了解锦溪制砖业悠久的历史、曾经的繁荣以及种类的繁多。美术和文化,就在脚步的流转间悄悄地传播和继承。所谓请进来,就是把艺人请进教室。昆山有不少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但更多的却是没有名号的民间艺人。他们虽出身草根,但手上把握的却是千年的神韵。在笔者的课堂上,来过卖糖人的艺人,来过捏泥人的艺人,孩子们惊叹的是这些艺人不经意间的栩栩如生;还来过剪窗花的艺人,来过画农民画的艺人,孩子们同样为他们一把剪刀一支笔的神奇而着迷。
在水乡建筑中发现美
如《变迁中的家园》一单元,笔者设计了《家乡的桥与塔》一课,在处理教材的时候,笔者并不是让学生只简单临摹几座桥或塔,而是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参观、调查、了解家乡昆山有哪些古代的桥和塔,有没有关于这些桥或塔的故事传说。学生经过调查后反馈:周庄的双桥、玉山的玉龙桥、蓬朗的太平桥、花桥的集善桥,千灯的秦峰塔等。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俗称钥匙桥的双桥最为著名。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据此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不仅被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先生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先生,还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从此,双桥便成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美的象征。
在民俗传统中享受美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才会要求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节日,观察民俗。初一教材中有《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一课,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拓展延伸。课前,把美术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番。当孩子们在优美的江南丝竹声中走进美术教室,大屏幕上周庄船娘摇着快船、陆家汉子舞着断龙舞、千灯的孩子们玩着跳板、周庄游客们品着阿婆茶、正仪文魁斋的婆婆欢快地做着青团,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笔者还把七八个课桌拼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作坊”的感觉,孩子们纷纷围成一圈,拿出彩纸包起了彩粽、缝起了香袋;搬出橡皮泥捏起了龙舟、做起了青团。学生对昆山传统文化进行体验、感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为校内美术课堂提供了无法替代的内容。将地方文化拓展为美术教育资源的过程具有其特有的意义。当然,各地的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也会不尽相同,需要各地根据自己特殊的情况,而运用自身的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中学)
在民间工艺中感受美
笔者所在的昆山市历史悠久,被誉为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源于这里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以及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构成了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在昆山长大的大人们,谁没见过甚至穿过蓝印花布?又有几个没坐过手摇船?其它诸如周庄土布制作技艺、昆石加工工艺、锦溪古砖瓦制作技艺,无一不是昆山民间工艺的特色体现。但是孩子们大概是过于国际化了,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中是“土得掉渣”的,是上不了台面的。美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领略这些“土”东西的魅力,并进而喜欢这些东西。笔者在实践中坚持做兩件事:带出去,请进来。
所谓带出去,就是让学生实地参观。当学生走进周庄古老的染坊,饱含岁月痕迹的染缸,一排排林立的竹架,一卷卷如天空般的蓝蓝的布匹,既是视觉的冲击,更有历史的余味。当古雅的图案呈现出来的时候,文化,已经不用美术老师再做过多的宣讲了。幸运的是,这些孩子拥有的资源是如此广泛,走进昆石加工作坊,领略昆石自然天成的玲珑剔透、独具魅力的晶莹洁白。观看锦溪古砖瓦制作,了解锦溪制砖业悠久的历史、曾经的繁荣以及种类的繁多。美术和文化,就在脚步的流转间悄悄地传播和继承。所谓请进来,就是把艺人请进教室。昆山有不少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但更多的却是没有名号的民间艺人。他们虽出身草根,但手上把握的却是千年的神韵。在笔者的课堂上,来过卖糖人的艺人,来过捏泥人的艺人,孩子们惊叹的是这些艺人不经意间的栩栩如生;还来过剪窗花的艺人,来过画农民画的艺人,孩子们同样为他们一把剪刀一支笔的神奇而着迷。
在水乡建筑中发现美
如《变迁中的家园》一单元,笔者设计了《家乡的桥与塔》一课,在处理教材的时候,笔者并不是让学生只简单临摹几座桥或塔,而是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参观、调查、了解家乡昆山有哪些古代的桥和塔,有没有关于这些桥或塔的故事传说。学生经过调查后反馈:周庄的双桥、玉山的玉龙桥、蓬朗的太平桥、花桥的集善桥,千灯的秦峰塔等。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俗称钥匙桥的双桥最为著名。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据此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不仅被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先生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先生,还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从此,双桥便成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美的象征。
在民俗传统中享受美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才会要求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节日,观察民俗。初一教材中有《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一课,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拓展延伸。课前,把美术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番。当孩子们在优美的江南丝竹声中走进美术教室,大屏幕上周庄船娘摇着快船、陆家汉子舞着断龙舞、千灯的孩子们玩着跳板、周庄游客们品着阿婆茶、正仪文魁斋的婆婆欢快地做着青团,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笔者还把七八个课桌拼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作坊”的感觉,孩子们纷纷围成一圈,拿出彩纸包起了彩粽、缝起了香袋;搬出橡皮泥捏起了龙舟、做起了青团。学生对昆山传统文化进行体验、感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为校内美术课堂提供了无法替代的内容。将地方文化拓展为美术教育资源的过程具有其特有的意义。当然,各地的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也会不尽相同,需要各地根据自己特殊的情况,而运用自身的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