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系相关论文
摘要:加强高职师范生英语教学的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师范院校高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多元......
1 一月初的一次朋友聚会中,我偶然听到颜元叔去世的消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自从知道他移居大陆以后,一有机会我就问别人是否知......
用3个符号来概括严宝瑜的人生,再恰当不过:青少年时是惊叹号,在日军枪炮下逃生,在战火烽烟里求学,充满了曲折离奇;中年时代是冒号,看似简......
人生最幸遇伯乐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
我跟大家一样,都曾经活在英文的梦魇之中。小时候我没上过任何英语补习班,直到小学六年级,我被送去初一英文先修班,上课时根本是鸭子听......
从文人气十足的《明报》一脚跨进一度以情色为卖点的《苹果日报》,董桥的举动曾令外界诧异。与报人身份并行的是文人董桥,新书《橄榄......
杨静远与武汉大学渊源颇深,她的父亲杨端六、母亲袁昌英都为武大教授。自1929年9月,袁昌英带上年满六岁的女儿杨静远从上海来到武昌,......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吴宓的文章,不只是因他是我所敬仰的一位老师,也因他的女公子吴学昭是我的老同事和朋友。每当我见到学昭,就很自然地......
毕生致力于翻译工作的许渊冲说:“如果能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那不是最高级的善、最高级的乐趣吗!翻译文学正是全世界......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身后,立着一位美髯长衫老者,他就是清贫自守的国家副主席张澜。中山装的海洋里,......
作者以极为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他在20世纪中国不平凡的人生、爱情、家庭经历。本书写出了人生的深义及人在历史中的无奈与众多的风......
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也是一段激情飞扬的岁月。 进大学的第二年,即1979年初,伴随着政治、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文革”中被“革......
引读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更兼写评论和从事翻译,是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余光中就读大学外文系时醉心于欧美诗歌......
易智言 导演/编剧(中国台湾) 易智言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文系,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视电影制作。在学生时代,他......
1930年8月的陶然亭酒楼,三十三岁的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与二十八岁的女学生陈竹隐相亲,就此谱写了一曲荷塘清风般的浪漫恋歌。 当......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出身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三十年代后期陆续在英法等国留学。回国后,任西南联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围城......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悍然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侵略战争,并疯狂北犯,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
董桥深受中华文化之哺育,后较长时间旅居英伦,精读西方文化典籍,故淹贯博学,腹笥充盈,学识丰赡,在他身上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合璧交融,既体现......
作家简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
“在商言商之旧习,已不复适用于今日,吾商民对于政治必须进而尽其应尽之责任,急起来联合商界重要分子,用各种手段逼迫政府改良政治,则商......
我与世知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我考入外文系就读。等待开学期间,前往上海与正在经营《民生》周......
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学时,陈岱孙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西服笔挺,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要言不繁,掌握时间分秒不差,下课钟声一响,......
在《英汉大词典》的编者页上,那些去世的编者名字都不加黑框。主编陆谷孙坚持,要让每一个曾经的战友都自由地“活”在这本词典里。他......
今年3月的一天,英国FT中文网原总编辑、新闻系1980级校友、2015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的张力奋找到我说:“阿发,请你到复旦大学档......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在《围城》里对婚姻曾做这样的比喻......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在南京大学外文系学德语, 受叶逢植等老师影响,才上二年级就尝试给报刊做点儿翻译。拿到几笔小稿费后一发不可......
李欧梵,男,文学教授,最近增补为中研院院士。详见A。 A 李欧梵,名牌产品。1961年,台大外文系毕业(同班同学有白先勇、王文......
本文从全球化和功利主义的语境出发,分析了我国当下英美文学教育的困境。在回顾西方理性主义教育和民国时期外国文学教学经验的基......
复旦大学终身教授、外文系博士生导师陆谷孙先生的家,在一栋三层红砖老宅的底楼,楼前没有门牌,只有手工涂绘的标志(斑驳的外墙上画......
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