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众化相关论文
近代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早期建立与传播,是中华美育精神内涵现代性转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派学者对......
1930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注重发掘戏剧的政治性功能,围绕“诉苦”从内容结构和形式技巧等层面建构情感动员机杼。无论是调动阶级政治......
文化自信是人民大众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文化的创作扎根......
短视频文艺的兴盛是媒介人性化发展趋势下的产物,智能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和视听技术的人性化发展为其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互联网......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
瞿秋白是革命家也是文艺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推动红色音乐实践,在主题的斗......
方言问题是研究二十世纪文艺大众化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期,方言的地位经历了从上扬到沉潜的变化,这一变......
对民间元素的重视和吸收是延安文艺大众化的特色所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就文艺导向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从"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确立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提出,其标志性事件......
自1941年5月创办至1947年3月停刊,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介绍了大量戏曲新剧本、戏曲活动纪实以及戏曲评论文章,系统记录了抗战与解......
摘 要:方言问题是研究二十世纪文艺大众化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期,方言的地位经历了从上扬到沉潜的变化,这......
延安文艺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范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文......
抗战爆发后,战争成为解放区最大的政治,如何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保卫解放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文艺界也把利......
电影诞生随即进入东亚空间的年代,正值日本向近邻实行扩张之际——一八九五年的《马关条约》,使得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一九一○年,朝鲜......
20世纪末期,国内掀起了文学阅读浪潮,经过十年短暂的发展后,进入衰弱模式。国内对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性......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思想家葛兰西在狱中反思欧洲共产主义运动时提出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左联”高举“文艺大众化”的旗帜站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舞台,关于这一重大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
摘 要:大众的含义在晚清出现政治与通俗之分。“左联”强调阶级意识区分的大众,“文艺大众化”承载文学对阶级意识的诉求。从左翼文......
摘 要: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艺是将大众化作为基本前提、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人民文艺。工农兵出身、革命干部身份的作家......
摘 要: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指向。也正是在与之前的五四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及之后八......
左翼美术思潮源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思潮蔓延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除非洲外的整个世界都涌动着一股“赤潮”。法国......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无产阶级运动并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一股风靡世界的潮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韩......
新中国成立以后川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延续延安时期以文艺大众化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和社会主......
本文主要阐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审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延安文艺运动......
<正>解放前,沈尹默对于书法的研究多以碑刻善本题跋的形式出现,其中闪烁着他对书法遗迹的深层理解。此外,一九四三年,沈尹默还发表......
杜国庠提出文艺大众化问题既是中国革命和文艺形势发展的客观推动,也是当时革命文学的勃兴对革命文艺理论建设的迫切需求的结果.他......
回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追求和探索文学的“民族化”始终都是一个伴随着文学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旋律:从左翼时期......
文艺大众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的左翼作家为了把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进行了谈论,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文学界发展的主要思......
沦陷区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是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话语环境,它不得不专注于学理范围内,......
文艺大众化问题,实质上就是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文艺大众化理论从左翼文学开始构建,至1942年......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界理论派别众多,论争频繁。老舍在当时选择翻译由英国文学批评家丘奇所撰的文章《威廉·韦子唯慈》,参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在承继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学传统时,更加突出了其作为“新质”对“五四”传统的一种背离和超越。左翼......
本文并不局限于沿袭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活影响文艺创作的理论阐释框架,而是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与文艺统......
文章以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的路径为线索,分析了延安时期艾思奇对文艺大众化的主要贡献。艾思奇认为,在抗战过程中要注重传统......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之研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性的重要课题。其中的几个重要命题:救亡与启蒙之互动关系、文艺队伍的组......
大众化是周文文艺思想与实践的精髓.要想全面而透彻地把握左翼文艺特别是延安文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了解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是不......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
【正】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和白话运动,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艺大众化的一个起点。恰好,老舍先生的创作活动就是从这个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文......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了“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
左翼乡土小说家在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影响和启示下开始尝试着在小说文本中嵌入民歌民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左翼乡土小说的地域色彩和......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他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对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大众化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