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拍相关论文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诗学追求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40年代,其间经由平民化与贵族化、国防诗歌、抗战诗歌等多次探讨和论争,大众化新......
在下不懂外语,可喜欢阅读翻译作品,因而对涉及文学翻译问题的言辞特别关注。读着读着,竟然忘其所以,也想冒着“出洋相”的风险对此说三......
一位留学欧洲学美术的年轻画家要开画展,因仰慕吴稚晖,便挑了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请他题词。因是超现实的抽象画,吴稚晖左观右览,不得要......
一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赫然登出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
水拍是写诗、英译诗歌和文学作品的行家里手。他自幼痴迷评弹艺术,以后对评弹颇有研究。他篆刻的印章也属佳品。但他的生活能力、体......
国内一些论坛讨论钱钟书的翻译水平时,有人以“御用翻译”来称呼1949年后的钱钟书,言语中不无讥讽。一位以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闻名于......
艰难求学 罗铁鹰原名罗树藩,曾用笔名罗铁鹰、骆驼英、华莱士、林火、周比德。一九一七年二月二日出生于洱源县城关镇青昌......
如今,对于年轻一代,袁水拍这个名字已经陌生。大概只有中文系学生在现代文学史课程里会略知这位诗人;或者当人们回顾1954年那场关......
有人说地球变小了,人与人的关系接近了.这是袁水拍一首诗作的开篇.不经意间,40年前的政论诗行演绎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贴切写照,诗......
毛泽东虚怀若谷、广纳博采、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他多次请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人给自己改诗,留下动人佳话。1963......
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袁水拍的抒情诗同样值得重视.其抒情性和口语化两大特点,具有鲜明的艺......
一、缘起袁水拍(1916-1982),本名袁光楣,又名马凡陀.袁光楣在家是长子,取"光楣"做名寓有重振门庭的意思①.在他开笔写抒情诗的时候......
1954年又贰文艺报》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10月,袁水拍的《质问(文艺报)编者》将《文艺报》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场后来被称作“红......
六《毛泽东诗词》39首英文版的出版,各方面都极其重视,仅装帧设计形式和准备出多少种版本部几经慎重反复研究后才确定下来。除了重......
袁水拍翻译的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1944年版有一句,“我总爱它来自东方”,在1959年版中改成了“我总爱它来自西方”。通过查证英语......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并不拘于平仄韵律的诗称之为“打油诗”。它简洁明快,风趣幽默。 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入京游览......
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流派,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人,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详备的研究与评价。但我们的文学史......
本文介绍了袁水拍在1949年出版的《现代美国诗歌:名家名作》中,首次向中国读者译介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这一在外国文学翻译史......
袁水拍在20世纪40年代以笔名"马凡陀"发表了不少"山歌"作品,其预设读者是与他一同生活于重庆、上海或多或少接触着同样的都市新闻......
在40年代的国统区,诗人以强烈的使命感与敏锐的政治性,纷纷以笔为枪,对反动派"最后的演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形成讽刺诗创作的潮......
臧克家和毛泽东的交往缘于诗。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1945年9月在重庆,会面后臧克家写的第一首歌颂毛泽东的诗是《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
对比袁水拍1949年编译的《现代美国诗歌》及其1953年的再版,可以认识到建国前后诗歌翻译的不同倾向。新版诗选顺应了新的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