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感应相关论文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固然有着内在的根由(如共同追求形神兼备)和外在的契杌(如书画同源),但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思想基础:时......
为什么终身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却疑惑:语文应该怎样教.又为什么学生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到头来还要向老师询问:语文......
语感教学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无论知识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抑或是写作教学,都紧紧地围绕着一个语感问题.选择好语感教学的切......
山水文学创作常常遇到诗体与神思、物形与神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解决“心”“物”之间的矛盾是山水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解决......
【正】 朋友,你愿意到五彩缤纷的中国诗词中去探幽揽胜,去沉浸、陶醉在艺术审美享受中吗?那么,四川大学中文系张文勋教授的新著《......
《乐记》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它所包容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乐记》是由汉初儒者搜......
【正】 蒋孔阳教授于四月十二日对我院文科师生作了题为“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的学术报告。我院顾问陶军教授主持了这次报告会。......
【正】 “物感”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史和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内涵涉及到艺术活动的心理动机及其形成条件。这里,我们......
六朝诗歌声律形态探析王力坚(新加坡)西方学者指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①这个说法虽然是......
儒家音乐思想中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礼乐教化、仁、和的审美态度,形成了儒家学说"心物感应"、"天人感应",礼乐和谐和美善统一的音......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艺术的分析来比较中西心物观念的差异。中国艺术的传统是心物感应说,在心物关系上强......
【正】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
<正>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有四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暖流》之《水调歌头·中秋》《二泉映月》《月光启蒙》和《望月》。居于第七......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包括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心物感应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前提。在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伯......
随着大纲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和近两年高考新诗题量的增大和作文文体的全开放,新诗的鉴赏和写作已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 ,中西方有不同的看法。《尚书·尧典》认为“志”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乐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志”的......
在诗、乐、歌合一的上古时代 ,《乐记》对以往零散的诗论有所继承和发展 ,并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它强调君子知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感"由最初表示男女交感的生理概念上升为哲学概念,以说明天人之间的感应现象,渐而用于文艺领域,形成"心物感应"说。刘勰《文心雕......
陈子昂“兴寄”之说,充分肯定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和自身运动规律。不仅体现了具有主体独特个性和标准、充溢着主体生命激情的理性意......
<正>诗画这一对姊妹艺术,在西方都归缪斯女神掌管,在中国,"诗情画意"一直是国人的审美理想追求,可见它们关系之密切,这是古今中外......
“兴会”说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
<正> 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不仅仅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人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譬如,作者写作此书的总体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