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相关论文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儒家志论的核心内容,概述社会心态的概念、结构和指标体系,揭示儒家志论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查分析......
一、立志的意义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表彰了从事地方志工作20年以上人员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夏......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教学论专著,它所阐述的道理是一般教育工作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它所提出的有关“志”的思想包括“游......
关于墓志铭,古今中外都有。我国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
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特别善于引导学生“立志”。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主要有“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
编前:新学年的第一期本不该在志愿方面谈得过多,也不谊拿太多失败的案例打消各位考生的积极性,因为你们此时对志愿可能连一点概念都没......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
咏物诗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诗人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因此......
《论语·子张》记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全党的“志”。正是有了这个共同的“志”,党内无论职务高低......
一、首先,应明确修志的目的。任何时候修志,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把想记载的事情记载下来,以“志”这种载体流传下去。“盛世修志......
试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张君炎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其起源于晋代裴秀《禹贡地域),晋挚虞的......
"志"是儒家重要概念之一,在"志"的牵引下,儒者方能趋于圣贤。在"志""气"一体的视域下,湛甘泉将"志"界定为"气"之精灵,于是修身便变成了"志"以帅"气......
【一技】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指的是借助富于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作文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注意......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的“志”指的就是意志。当今时代,太多的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受不得累,兴趣不专,容易受他人影响,实际上......
对不少考生和家长来说,志愿填报无异于"第二场高考"。于是,不少商家把准了高三学生家长的脉,推出了各色"志愿填报卡",每个售价在几十元......
把握"咏怀诗"之内涵,须对"怀"这一情感特质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流变作一梳理辨析。在溯源探流过程中发现,"怀"是与古代的"诗言志"中的......
从初中升入高中是我国中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过程中,由“感知”到“理性”的一个重要转型。正因如此,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应......
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
【正】 在欧洲中世纪曾流行一首为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都熟知的小诗: 字面意义多明了, 寓言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善恶, 神秘意义......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诗文......
假如只给一首古诗,要求我们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该怎么应对呢? 曹操曾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语道破诗歌......
刘勰的审美情感论张晶重情,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思潮中的一个主要趋向。相对于“诗言志”的命题而言,西晋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
"情"与"志"是构成现代散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散文的"情"与"志"的要求是真实、新颖、深湛,言近而意深,纸短而情长.散文要确立真实、新......
以社会学、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探索,辨析古代的文献资料,从而考察我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的历史演变轨迹,......
影响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 :( 1)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和西方传统文化重个人 ,张扬个性中的“情”和“欲......
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阐发了他对于传释学诸多问题的思考。传释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传释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传释学研究和实践继续......
东汉以还,众多学者对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进行了注释、疏解,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修辞理解的角......
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造字伊始便反映了汉民族古人的思维图式,汉字与汉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字形上分析,"诗"字左......
上博简《诗论》与《毛诗序》同为儒家诗论的重要代表,通过分析二者对于《诗经》中“志”与“情”的两个不同侧重点,来寻找二者在对......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
在先秦礼乐思想的学理背景下,"情"被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志"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主观意志和价值意识。二者虽然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
《文心雕龙》作为文学理论巨著,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可胜数。近来,归青先生发表了《刘勰诗学观中的内在......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