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相关论文
长沙县百煕实验学校是长沙县城镇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学校虽然创办时间不久,但是致力于传承张百熙先生的办学理念,学校本身的文......
晚清中国社会存在多种宗教及民间信仰,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政府一般采取不多干预的政策。戊戌......
清朝晚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太监可以代替朝廷责骂大臣,而且还成了一种惯例,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当时的朝廷规定,如果朝廷要责骂京......
不应埋没了荣庆 《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第二篇“京师大学堂之创办”中编有一份“京师大学堂历任负责人”名单,列在......
《壬寅学制》是清朝末期的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是我国第一部近代化学制。《壬寅学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
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县人,字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清末大臣,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第一章为引......
十世纪初的中国,随着帝国主义的强势入侵,社会危机也一步步加深。清政府面对着“内外交困”局面,无奈之下开始着手进行改革,目的也......
中国版权观念最迟起源于宋,立法建制保护则在晚清.国际间版权双边保护从中美、中日商约续修开始.清末版权律的制定,与廉泉、严复上......
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为培养新式的人才,清政府先后让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出了两个学制,即“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和“壬......
由词臣而权膺疆寄,进而入阁拜相.张之洞始终不失儒臣风范,尤重风化教育,被时人称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百熙语)。张之洞厘定学制......
张鹤龄(1867-1908)字筱圃,江苏阳湖人.他幼年聪敏,勤奋好学,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乡试考取举人,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以一等贡士......
张百熙,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在清末时期担任管学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主管全国学务。主持清中央教育改革,“悉心考察,夙夜构思......
张百熙在就任管学大臣期间为重建和发展京师大学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全国性的学校章程;修建......
【正】 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1874,年中进士,早年曾授翰林院编修、侍讲,任山东、四川等地乡试考官,并先后任山东、广......
【正】 十九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社会上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掀起了......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者,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始.......
期刊
张百熙作为清末管学大臣,设想勾画了近代教育的蓝图,其实践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由此发端,系统教育自此时始。本文拟追述其历......
张百熙是晚清第三任管学大臣,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笔者首先分析了张百熙的德育思想,然后提出对做好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世称"癸卯学制"),其中规......
在清末危机日益积重难返之日,张百熙临危受命管学大臣一要职。他是清朝历史上任职最久,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位教育大臣。他亲手主持的京......
教育变革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面向,创建京师大学堂是重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经费为切入点,考察京师大学堂与晚清变局的互......
从一九八五年第二期开始,陆续刊登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文章。当时办这一专栏的目的是:为发展教育科学提供资料。教育史是一门年......
故宫博物院藏有5通张百熙致翁同龢信札,这些信札作于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96-1897)张百熙担任国子监祭酒之时。信札的主要内......
京师大学堂成立,丁韪良出任西学总教习,传教士担当了重要角色。但既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国家教育自主权所在,又不许外人过多染......
<正> 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始行于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急速发展,当时通行的“八四制”不能适应需要。1892年,......
张百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重视教师培养工作,主持京师大学堂期间,积极从事教师教育实践,参与制定的清末“新学制”章程为教师......
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政府先后让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出了两个学制,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两者颁布的时间相差很短,为何在......
<正> 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和以张之洞为首的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开明官吏,为解决中华民族的危机,在全国范......
张百熙在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期间对京师大学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和改革,他主持制订和参与制订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正>晚清到日本考察教育的人是不少的,最著名的就是吴汝纶(1840-1903)。这位桐城派的后期代表继张裕钊主持保定莲池书院多年,提倡......
张百熙(1847—1907年),字冶秋,湖南长沙人。晚清进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读及南书房行走,任山东、四川等地乡试考官......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者,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
期刊
<正> 教育改革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运动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吸收当时西方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并......
管学大臣是清末"新政"新设的一个朝廷要职,掌管全国教育事务。近代著名洋务派和维新变法人士张百熙在任职管学大臣期间,力主近代教......
张百熙是晚清第三任管学大臣 ,也是任职时间最长 ,建树最多 ,遭受诽谤与争议最大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他倾其全力恢复和发展京师大......
<正>张百熙,字野秋(一作冶秋),湖南长沙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治年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