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相关论文
煎茶会图录中明清书画展观录是还原茶会最佳向导之一,更是探赜中日文化流通的途径和大数据。以稀见《青湾茗醼书画展观录》为信息提......
期刊
文中梳理了日本学术界有关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与相关课题。主要内容包括遣唐使派遣的次数与目的、航路与时代划分、日本......
唐代文化闻名遐迩,吸引着周边国家派遣使团前来学习,尤其是日本国。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派遣大规模使团赴唐学习,汲取唐代先进文......
日本元和九年(1623),长崎的南京船船主等人,为避免禁教政策下的幕府猜忌,同时也希望供奉妈祖保佑商船海上平安,于是向幕府申请修建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关系问题仍然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长河中,两国关系极其复杂。笔者选择了......
隐元隆琦明末东渡日本弘法,开创日本黄檗宗。隐元是继唐代鉴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和文化使者。他极富远见地保......
汉字自古以来就为韩中日三国所通用,为韩中日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汉字仍是韩中日宝贵的共同文化财富,也是韩......
阿部仲麻吕(698—770),汉名晁衡,是唐代由日本来中国的著名文化使者。在中日友谊史上,他与鉴真一起,被誉为“双璧”。晁衡留华54......
中日文化交流自古有之。早在公元一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到我国,并于公元六世纪初经中国传入日本。佛教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正值中国......
值留日多年的杭州学者杨际开君新著《清末变法与日本》付梓沪上之际,谨撰数语,以示贺意。 杨君多年来在近史研究园地锲而不舍,......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千年来,两国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在古代交流史上,日本以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前早就有了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全面而深......
中日文化交流虽始于先秦时代,但直至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携带几十名僧侣来学佛法,才首开日本人来华留学的先河。十年后唐朝代隋而兴......
唐家璇国务委员会见 2005年1月6日下午,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中南海会见小泽征尔一行,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永昌在座。 唐家璇首先......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
这部戏带给人的纯粹的观剧快感,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了。 这是一部以中日文化交流名义上演的非商业性戏剧。没有铺天的宣传和名演......
在整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存中日出版物交换档案的基础上,梳理了出版物交换历史的时间脉络、资料类型以及日本代表性藏书机构;根据档......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化不断的涌入中国市场,同时毗邻的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与中华文化不断的......
铜镜作为中日两国交往中的文化载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早期的日本从中国输入铜镜,从被动仿制到主动创新,最终铸造出具有民......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题......
日本的美术受汉文化体系影响,与中国的“儒”和“禅”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被日本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所肯定的。 史书......
从古至今,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元3世纪时,日本人将中国的汉字带入日本,并根据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今年10月,是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90诞辰,也是他第一次访日公演65周年。为追忆这位把京剧艺术搬上日本戏剧舞台、为促进中日......
在中日有史记录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交流中,文化交流是中日两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融合交互最为深入、深刻的领域.唐宋以前,中国......
黄遵宪到日本后,对日本所存中国先秦赍书的说法进行了科学的考证,断言赍书说是“儒生好奇想象之辞耳。”此后,“赍书说”基本终结,......
唐朝风尚像一股巨大的潮流,重塑了整个奈良,一直遗留至今。 唐朝(618~907)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在结束数百年分裂和......
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书画社篆刻研究会主任、著名肖像印篆刻家何平先生创作的“中国百名抗战将......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日广告发展各自精彩。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广告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受日本广告业界的影响,学术领域对日本广......
清代前期(公元1644-1840),中日关系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特点:尽管清日贸易保持了相当水平,但双方的官方关系始终没有建立.究其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日本曾经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学习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各个领域......
大金得胜陀颂碑立石于1185年(金大定25年)7月28日,碑通高3米20,龙首龟趺。正面汉字,碑阴女真文,为追念完颜阿骨打于此地誓师反辽获胜建金......
铜镜是青铜铸制而成、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因其高超精良的......
外来词研究是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他学术领域对这个课题也颇有涉足者。其中,日源外来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但是,目前......
青年时期的鲁迅曾于1902—1909年赴日留学,在日本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并最终确立了以文艺拯救国人灵魂的文学理念。这段经历是鲁迅......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隋唐时期,日本通过派留学生来学习先进的文化;清末,大批的留学生赴日求学,官方或民间,盛世......
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中日流行语的异同之处,而后从日本流行语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大学生所提文化交流的现状,这对于未来两国关......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日本,从日本古代至明治维新(1868年),中国文学占绝对优势地影响了日本文学,这种影响往往从摹仿开始......
日本考古学界自60年代出版丛书(河出书房)之后,开始全面、有系统地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进行研究.不过,在1978年以前,这种研究多半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摘要:日本江户初期的汉诗诗人、书法家石川丈山,弃武从文后用毕生所得修建了著名的日式庭园-诗仙堂。......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登峰之作,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
清代大學者阮元主持編寫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日本江户時代學者山井鼎撰、物觀補遺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均爲校勘學和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