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相关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61-01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本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
教师批评学生,本是一种教育方法,但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却屡屡发生学生殴打老师、家长控告学校的事件。老师正在日渐变成弱势群......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
由于俞平伯在红学及古典诗词研究方面的耀眼成就,加之其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影响,作为新诗诗人与诗论家的俞平伯往往被......
经常为我吹发的一个小伙子是广东人,大家都叫他小广东.每次热烘烘的电吹风在我脑门边响起,他的言语也就在我耳旁时断时续,听着都是......
一夜里下了雨。是南方那种很寻常的秋雨,淅淅沥沥的,很有韧性,似乎把整个天地都弄得潮湿了起来。莎莎最不喜欢这种天气,可以说,她......
一、识记下列词语 苍茫 蠢笨 胆怯 翡翠 震怒 蜿蜒 外壳 宛若 倦怠 虬枝 婆娑 伟岸 朴质 晕圈 倔强 宛然 派遣 狭隘 热忱......
在众多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公孙龙子的学说无异于一支旁逸斜出的奇葩。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说都被冠上“诡辩”的恶名......
校园的花坛里种着一棵梅花树。虽然现在已经是初春了,但是空气里仍然透着阵阵寒意。花坛里的很多花草显得毫无生机,唯独那棵梅花凌......
2008年高考虽然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歌鉴赏并没有呈现“突变”的趋势,而是“承传有序,稳中有变”。18......
提笔回顾自己专业化成长的点点收获,缘于与缕缕书香的岁岁相守。尽管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多是背诵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语文作业也是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从曾经的轰轰烈烈偏执理解课标,到现在光环逐渐淡去后的回归真实,很多教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
概而言之,高军写《世间的盐》就好比柳敬亭讲《故事会》,阿尔莫多瓦拍肥皂剧,王梵志写打油诗,旁逸斜出一种味道。书中的故事皆是街谈巷......
天色如蜜,镇郊的田野温暖动人。周末傍晚,我和妻选择了一条颇为崎岖的小径,散步在五月花香里,夕阳流泻下番茄浆般的汁液,染得蔓草......
阅卷场上,我们总会看到一些选材新颖、立意准确、语言功底颇深的佳作,但在结构安排上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被遗憾地扣分。据笔......
初中生不管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还没有达到发育健全的程度,他们的一切都显得很不稳定,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我们......
共生教学的树式课堂结构,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生长性,特别重视教学现场中的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树式课堂结构的状貌是共生原点、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设置具有千变万化的特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非预设性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相互协调以满足课堂教......
晨曦中走进新和县加依村,房前屋后,土坡路旁一棵棵古老的桑葚树随处可见,嶙峋的枝干旁逸斜出,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真有"小园烟草......
关于文章结尾,还是明人谢榛的话:"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笔者的解读,文章结尾应当是:有回音(呼应开头),清楚(观点思想斩截明确),有余韵(......
对比,塑造白杨树形象的主要手段江苏省沛县祝自廉茅盾在谈到《白杨礼赞》的写作时曾说过:“《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
<正> 《白杨礼赞》一课的白杨,无论是它生长的优美环境,还是它自身的非凡形象,以至它内在的美好气质,都给人以美感,发人深省,耐人......
散文是密切联系生活的。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欲扬扬抑、边叙边议、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的多样化,形......
<正>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由描写高原风光和白杨形象的内在气质,由树及人,联想到......
<正>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
<正>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影响深远。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不断追寻革新的路上,常因追求华丽的形式而离"不教"相去......
<正>2012年11月,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为2012届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研班示范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笔者听后,觉得甚有"......
<正>严歌苓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芳华》甫一面世,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芳华》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是以第一人称来描写她当年......
<正>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教材选文除了文学类就是实用类。实用类文章应该包括应用文和论述文,还涉及交叉文类。各种教材的选文,实......
<正>一旦学生知道了"写作"仅仅是一种"作业",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应对老师检查,他们的写作胃口就被破坏了。好的老师,一定要小心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