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相关论文
莫言经典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轮回方式讲述时代故事,在天马行空的写作中展示了真实与虚幻的矛盾对立,实现了荒诞与庄严的辩证统一......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莫言在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下了铺垫。但视《生死疲劳》为葛浩文翻译策略转向......
莫言秉持了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精神品格,致力于进行一系列“有意味的形式”的叙事实验,以打通民间叙事与现代小说的屏障。在《生......
从莫言先生作品创作风格上来看,极为重视作品所能够呈现出的表达意义,曾在农村居住20多年,深知农村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习惯......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生动地描写了许多民俗现象。这些民俗描写虽然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但是由于民俗本身文化内涵极深,因此将会......
被称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的《生死疲劳》创作于20世纪,这部小说为读者铺开了一幅从1950年至2000年这五十年的中国农村发展的画卷。......
《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叙事主角、多元的叙事视角、魔幻的情节设置三方面.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与传统......
近年来话轮转换在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莫言的《生死疲劳》运用了谵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建国初......
同为将人的外在形象异化为动物的作品,《变形记》与《生死疲劳》在异化的方式、表达以及主题上有所不同,而造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
卡夫卡作品中人与世界的疏离对立、无力感、病态感和夸张变形等荒诞表现,出现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体现出莫言对卡夫卡式荒诞......
《生死疲劳》是莫言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 1950年至2000年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并以独特的视角——生死轮回,展现了这......
20世纪60年代,茱莉娅·克里斯多娃首次将提出“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本能够脱离于其他文本而存在。文字......
2012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2006)、《蛙》(2009)等一系列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生死疲劳......
自2012年中国当代小说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莫言的翻译葛浩文及其英译作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新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生活压力骤增.高压力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有了更高的需求.......
摘 要:莫言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文学界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讲述的是中......
摘 要: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者通过灵活使用翻译策略,以创造性叛逆形式充分发挥主......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内容是西门闹讲述了他投胎为畜生时的感受,以及他为人时一家和单干户蓝解放一......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译者在翻译章节名的时候是如......
摘 要: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首席翻译官葛浩文功不可没。因此,本文选取莫言具有代表性作品——《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
摘 要:本文以《生死疲劳》德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为例,以归化及异化翻译策略为切入点,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
摘 要:本文主要借助文学地理学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西门屯相关乡村景观书写,根据乡村景观的位置、距离、方向研究,解读虚构世界中......
《生死疲劳》是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英文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在莫言的作品中,关于动物的书写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他笔下的人,不仅拥有着人的理性......
2012年,莫言凭借多部作品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其中作品英译本的译者葛浩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生死疲劳》......
变译现象历史悠久,但直到1999年黄忠廉正式提出变译理论,我国才系统地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莫言获......
作为译者,葛浩文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内目前对于葛浩文翻译研究主要研究其译本本身,或者单独研究葛浩文的翻译......
现代作家莫言的作品,因其怪异奇特的语言、荒诞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从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
自“文化转向”以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多视角的探究。本文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理论视角,基于翻译的自然环境、......
2012年中国小说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除其作品成为众多书店的畅销书外,对其背后译者和译作的分析也在学界备受关注。目前对莫言作......
《生死疲劳》是莫言创作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目前国内对《生死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佛性、人性、叙事角度、人物特点、......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葛浩文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葛浩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已先后翻译出版了......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自2006年发行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生死疲劳》的英译者葛浩文,作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及汉语文学翻译......
前景化语言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前景化程度可以作为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重要标志。前景化作为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其中,由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不仅自出版以来赢得了西......
《生死疲劳》是中国著名当代先锋作家莫言先生于2006年创作的长篇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充满“怀乡”、“怨乡”等复杂情感的......
本文从译介学视角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畅销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即Howard Goldblatt所译的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
莫言在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后。他的作品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其中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比较全面地代表了莫言的......
本文以陌生化理论和读者接受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的陌生化手法的再现及其与读者可读性之间的有......
近年来,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特别是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的国际销量一路看涨。其中,英文版本的译......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学派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文......
本论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分析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和莫言的《生死疲劳》。托妮·莫里森和莫言都是先后获得诺贝尔文......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来,研究者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将之纳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野中进行考察,从全新的角度去解......
莫言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自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以来,开始......
莫言对于小说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表现出了积极地探索、实践,且常常推陈出新。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事例分析,探讨《生死疲劳......
文体学是研究文体与语言风格的一门学科,在翻译的研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国际上受到的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