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希腊》相关论文
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和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的......
《哀希腊》自梁启超翻译并传入中国以来,先后有数十位译者进行重译,译本跨龄长达一百多年,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生态......
在英国诗歌译介到近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诗歌一直是主流,而作为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的拜伦则最受重视。梁启超是较早译介拜......
文化生产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场域、惯习、资本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起,文化生产......
根据安德烈+勒费维尔的操纵论,翻译作为改写的一种形式,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操纵论的视角,分析......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
本文以对《哀希腊》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马君武与苏曼殊两个译本,从格式韵律、风格、意境与政治效应几个方面加以评述,旨在从......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梁启超对《哀希腊》的初次译介引发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对其的屡译不衰,唤醒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
<正> 晚清“诗界革命”以来的近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处于变革时期的产物,它不仅留下了一大批带有变革倾向的作品,而且开了后来“......
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同一篇原作会有风格各异的译文,本文以拜伦的名诗《哀希腊》在不同时期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以......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文字上的信息,还要重视诗体的表情功能,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诗体的选择......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
文学经典的重译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特别是不断的重译获得新的活力。拜伦的长诗《哀希腊》自190......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一、英诗汉译及其对中国新诗之影响 这里所谓英诗,系指英语诗,并不以英国诗为限。根据钱钟书的考证,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乃是清......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
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分析了梁启超和苏曼殊2位译者对此诗的翻译,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下,译......
一直以来,拜伦的《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被认为是苏曼殊的译作,而根据黄侃的自述,三诗乃黄侃所译。从文献上看,两人的创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激励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奴役的《哀希腊》诗不啻于一篇讨伐外族侵略者的战斗檄文,对于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
<正>近代中国深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华民族遭遇到空前的灭顶之灾,民族救亡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深陷......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叛逆"只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客观背离。梁启超在翻译拜伦《哀希腊》时,基于当时救国存亡的背景和其......
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近代汉译为例,分析了马君武和胡适2位译者的译本,从格式韵律与政治效应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下,......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使得翻译的社会性得以凸显。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
《衷希腊》一诗是拜伦《Don Juan》(唐璜)第三章的一支歌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拜伦热爱希腊,景仰希腊的古代文明,对希腊有深......
图里提出文学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活动,他将翻译规范大致分为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起始规范,等等。《哀希腊》是拜伦的众多诗歌......
本文从专有名词、特殊概念以及语体和诗体三个方面分析了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和胡适所译拜伦《哀希腊》诗的"异质性"特征,并讨......
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
文学史上,有关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及其《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诗篇在......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语境中,经由《哀希腊》的翻译,梁启超、马君武、胡适把他们的社会理想投放在拜伦的身上,归化了他者拜伦,中国化的......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
<正>《哀希腊》一诗,见于英国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第三章中;诗人借一位希腊歌手之口,在唐璜和海甸的婚礼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他忙于救国救民的身影。面对列强瓜......
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翻译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中国翻译学者想论却从未深入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初六位译者对......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对苏曼殊(1884-1918)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拢统讲起来,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
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写于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前二年。针对当时希腊国国难当头,人们士气低落的情形,拜伦勇敢地站出来充当了希腊革命的......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产生对原作的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
清末民初的《哀希腊》译介一开始就使拜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介入知识分子的视野。1902年梁启超首开风气,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节译......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主义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化理论思潮,它在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佳亚特......
<正> 文学翻译作品究竟能对原作忠实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真的有可能达到形神毕肖,天衣无缝的程度呢?这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
<正>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近代兴起了翻译文学。而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尽管以诗歌的翻译为最早,但无论是从翻译的队伍......
<正>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习得的某些文学观念,往往会成为盘踞在我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常识。浪漫主义就是这么一种常识。只要......
把梁启超对拜伦的《哀希腊》翻译置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盘检,指出梁启超的翻译目的不在于诗歌艺术的审美追求,而是在于借......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